
十分細膩的日本電影,是我喜歡的那種讨論倫理、無正反方、具備思辨空間、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主體還是透視出每個人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影片最為出色的地方就是題材的巧用,編劇貢獻最大,演員表演也十分到位,而導演的叙事手法以及電影技巧運用也比較成熟。影片的視角,首先站在養父母視角,着重表達那種對于領養關系家庭特殊的親子情感,然後在少年母親的視角,找到了棄嬰關系中的特殊親子情感,通過逐層的抽絲剝繭,逐步講述出錯綜關系中每個角色的情感基點。在影片中設置懸疑與反轉,在養父母與親母之間設置矛盾,同時又回轉出和解,在和解過程中宣洩出各自的情緒。影片表達出對于親子關系的倫理側深度解讀,親子關系,分為生物性親子關系和社會性親子關系,二者在一般家庭中都是統一的。而在寄養領養或者被拐賣、被搶奪等特殊事件或特殊背景下,二者會分離。而劇情的核心就在于分離的親子關系中,各自的合理性、可同情性之間的碰撞與溶解。找到角色中各自的苦衷,通過細緻地表現将情緒研磨至細微之處,讓觀者具備對于各方的共情,然後再通過設置劇情的矛盾點,将各方情緒進行對沖,這就是此類倫理片的套路。這種倫理思辨需要制作方的勇氣,有時會面對社會的很多質疑聲,所以如何表達出在倫理漩渦中各方的善意,而且回避道德上的多數群體對于善惡認知偏好,就成為成功的關鍵,畢竟有些電影就因為對于通常性“惡人”的過度正向渲染讓大多數産生了不适感。這種對于倫理對立方各自的深度解讀,有的是采用本片尋找各自的“善”的共情手法如本片,有的采用各自利益“困局”的表述手法,有的采用特定精神狀态下的人與事分離表述方式,如陳凱歌的《搜索》,有的采用的是羅生門式的表述手法,如《最後的決鬥》等等。總之,都是通過不斷切換倫理視角,形成倫理之間的鬥與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