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前天看的《夜以繼日》

再次吞吐鏡像的氣息

以及疑惑趨近于真實是否隻是妄加的定義

是誰把幻想投射給不存在的人

是誰企圖從虛無中通過假象來尋求安慰

暫且引經據典

:戈達爾《精疲力盡》

:伯格曼《假面》

首先和電影不同

痛苦和虛無我會選擇前者

多數人憑仗痛感感知存在 積攢證據

而在《夜以繼日》中

這種痛感在于欲望的無休無止

雙重/多重選擇無效或者說是答案的解題失敗

甚至可以說在解題的過程中

命題本身在被解構 在被心理偷換主語

以至于人物的欲望自始至終懸浮空中

《假面》的參照意義更進一步

(搏擊俱樂部 穆赫蘭道 黑天鵝相對商業

Alma和Elizabeth兩個人/一個人

稍稍忽視符号

忽視拉康鏡像理論 忽視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

他的高明以實驗的形式對觀衆進行催眠

不傾向于以“他者”對女主審視與拷問

我更有意将女主的主觀放大

觀察她的選擇與心理投射

而屢屢受挫反映出的是對自我的不可知

常常回憶起德爾斐神殿雕刻的箴言:

人 認識你自己

朝子的行為本質是對其個人的模糊 猶疑

當然如果放松來看我也願意說

是導演對現代情感的調侃與戲谑

(特别是男女主角戲外真實發生的事件

故事狗血與生活巧合撞滿懷

另外說到《海上鋼琴師》

我一直佩服故事本身與二元解讀

先說問題:

和所有偏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的片子差不多

(romanticism本身是上等品

可問題在于對事實的暧昧性舍取

也讓沉浸的過程中始終脫不了理性的羁絆

即 混沌的失真

再一個就是過于商業化的技巧

我對于技巧的态度是

它屬于後天的優勢條件 有着對于受衆/市場固定語法 投入大 風險大 收益大

但同時帶來的是不信任 是懷疑

戲劇性也是

觀衆對真實本身尚且存疑

所以對于戲劇性帶來的不真實而引起的焦慮感也算是自然事件(盡管享受其中甚至可能參與其中

優點呢

優點是1900和Max Tooney是兩個人或是同一個人 都能論證得當(我偏向同一個人

再一個就是佩服導演以這麼溫馨的一個外殼裹挾着這麼炙熱的政治呼籲

(另外我幾年前或許覺得這調子是悲的 後來反而無比認同海洋犬的宿命

最後說回這些天一直在探讨的巴贊

他不是機械地再現現實

是高于盧米埃爾上升到美學視野

是無比熱愛多義的生活盡力隐藏自我

将觀衆本被漸漸剝奪的特權奉還

這種中立感抛開電影來看還挺人道主義的

(左

在他的時代他認為的蒙太奇是簡化現實

這裡面涉及技巧和電影時間的問題

有趣的現象是

由于炫技的娴熟度與視效的過瘾感官補償

缺失與蕪雜的部分得到了平衡

觀察是喜歡瑞克和莫蒂的大部分人喜歡瞬息全宇宙

喜歡寡言多義式電影的大部分人很默契地給了差評(不完全中肯

以上全都歸因于昨晚的夢

我是一隻兔子 異常暴力

旁邊是我的朋友 松鼠

我要将它破壞

竟然真的掰下來了:

有魂魄 有氣息 活生生的松鼠

竟然瞬間化成了木偶

一塊塊的掉落

我對于血腥的預期 以一場幻滅結局

什麼是真實呢

在發問的時候 我所問的

到底是現實真實 還是夢境真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