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幾個微弱叙事者的鏡頭後,真正确定影片的鏡頭出現,一輛長達10分鐘的列車,既是通往市中心,也是通往觀看的主題——關于形式,也關于隧道形成的時間性。人物作為剪影為構圖變換提供随機性,其次是雙屏、準确說是大小屏幕對景觀的度量和不同截取,同時這輛車也讓人想起在前作《美利堅合衆國》裡開往好萊塢曆史的旅程,或許是巧合也或許是為了剪影,但偶然會想起這一點:黑人在更長的時間裡被作為好萊塢叙事的背景闆、隐藏者,現在被提到了前景。當然,盡管說這是真正确定影片的鏡頭,也離不開前四個鏡頭漸入的慣性,在氣若遊絲的叙事和人物下保持思考和時間體驗的活力,成了整部片的核心任務。我們也很快體驗到了畫面内的魔法,比如一棟教學樓前不僅有雲影的移動,還可以像關燈一樣突然暗下來,而這一切是發生在白晝,比如在我們習慣了汽車上隻有一位駕駛員之後,從陰影裡緩緩蘇醒出現一個年輕男人,而下一個鏡頭也一樣,在我們的注意力被廣告牌和綠皮火車吸引後,下方穿出了一輛公交車,還有房屋内一個老男人從左邊的黑色空間出畫,在完整的一分鐘後又從右邊的房門進入,與其說這裡折疊了一個蟲洞,不如說現實持續在為形式提供了魔法的動力。
但在班甯的首部長片裡,還是能看到他與觀衆關系的試探部分,首先自然是沒完全放下的叙事,不少的單個鏡頭裡常常起于動作也結束于動作,典型如四個年輕人的野餐、電影院前男人的下車與交談,還有貫穿并彙合于結尾的幾條弱叙事線,究竟是更好地勾動觀者興趣還是構成純粹觀看的幹擾項呢?但轉念一想,沒有11×14建立的初印象,或許也沒有後續觀衆越來越習慣和期待的班甯的世界。其次則是時長,盡管在後段漸入佳境,我們可以欣賞夏日的小屋和樹木、啤酒結合的運動,欣賞在夜未入夜時,巨大月亮下人和澆水器和汽車的節奏與配比,欣賞同一首歌的不同使用——肢體扭轉的細微變動(連接着《密歇根大道》,也連接了後續某個小屋的畫面)、或煙霧的流動,但與此同時,前段仍有些鏡頭是不夠沉着的,在沒有人物動作引領的時刻裡,有時還來不及進入腦中更遙遠的體驗,鏡頭就被切斷了,典型如夕陽下的牛圈,光圈與樹冠的迷人結合,停車場的藍調時刻與粉色燈牌。(這也啟發了我重新看待一周前看的《靜态自殺》,攝影集和現象學式的體驗顯然是兩端,而它在沒走到另一端的情況下就停下了,于是結合影片暗含對畫外的強調,構成了一些過快的批判和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