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很多不喜歡新海誠電影風格的觀衆,會把新海誠稱為宮崎駿“拙劣的模仿者”。對這種争議言論暫且不做評價,但有一件事确實正在發生:在當下的日本動畫電影中,有一大批人正在成為新海誠的“拙劣的模仿者”,而這部《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便是其中之一。

...

在去電影院之前,我個人是有猶豫的。作為一部2022年就已經上映的動畫電影,一個資深二次元不可能說沒有一點涉及。在已經讀過兩遍原著輕小說➕一遍電影的情況下,是否有必要去再看一次不那麼優秀的電影,仔細想了想就當是為了《蓦然回首》和《你的顔色》做一道開胃的前菜吧。

...

從原著小說開始,《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其實就很難稱的上是一部足夠優秀的作品。戀愛題材輕小說同質化隻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小說故事結構的單薄和情節設置的突兀。浦島隧道的設置為小說增加了科幻元素,但僅僅存在于概念中的“雙生子悖論”甚至都很難談得上軟科幻,而小說和電影卻又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隧道的能力,僅是在這一點上就已經落了《緻我深愛的那個你》、《緻你深愛的每個我》和《你好,世界》下乘。

...

而在電影中,更是把劇情壓縮到了極緻,删去了大量的細節,把很多的故事不合理化,是十分讓人遺憾的。比如被女主扇了一巴掌的女孩,在小說中男主推動二人相互道歉,兩人變成好友,這位閨蜜也在未來成為女主孤獨等待男主的重要精神支撐。而在電影中,這部分故事成為了寥寥幾個鏡頭,也就變相的弱化了女主的人物深度。而男主的父親和好友更是在進去隧道後就被直接删去,成為了徹頭徹尾的角色人物,讓本就不富裕的劇情更加雪上加霜。

...

而除了缺點之外,《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同樣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首先就是日式文學一貫以來的平淡氛圍,可以說正是這種氛圍拯救了災難的劇情。豆瓣有一句短評寫的好:這部電影仿佛是夏天涼席上的一根黃瓜,雖不值錢但至少爽口。

...

再者說,電影在很多小細節上的用心還是可圈可點的。在浦島隧道中,道路兩邊栽滿了楓樹,整條路也都由楓葉鋪成,在東亞文化圈中,楓樹和楓葉寓意一般是思念和輪回,在幫助遺失之人找回真愛之物的浦島隧道裡種下無窮無盡不斷延伸的楓葉,也就不奇怪了。在男女主第一次遇見時,兩人對話的契機是借傘,而這把傘女主始終沒有還給男主,在男主消失的日子裡,女主也随身攜帶着這把傘,直到最後與男主一起打起了相合傘。

...

最讓我感動的細節,莫過于在分别的前一天,男主送給女主向日葵時的對話。二人刻意的使用了初見時的台詞,并以女主接受花結束。向日葵的花語是“沉默的愛”,一如男女主愛情的主基調。劇情始終以二人背後的向日葵花田為背景,也是這部電影為數不多的暖色調,顔色和細節都在講述同一件事,在支離破碎的世界面前,兩人都是彼此唯一的光。

...

而有關浦島隧道的話題,則是理解電影的核心劇情。為了方便理解浦島隧道,電影其實設置了一些暗示,在男女主相遇的列車月台,一共發生了三次列車晚點(分别也對應了電影的三次高潮:男女主相遇,男女主相愛,女主找回男主),而事故的原因都是列車撞上了鹿。鹿在日本文化中是神明的化身或者使者,鹿的死亡也就在暗示這片地方是時間的“法外之地”。而列車的晚點既代表了男女主在社會上的“脫節”,也暗示了時間的“晚點”,還在更深的層次附會了浦島隧道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可能會遲到,但它終究會到達。

...

而浦島隧道是什麼呢?其實它并沒有待會遺失之物的能力,就像男主最終也沒有帶回死去的妹妹。浦島隧道真正的能力是讓人認清遺失之物的美好,并從中獲得前進的動力。男主再去尋找妹妹時,扔掉了和女主聯系的手機;而在妹妹的幻想中,男主又拿回了手機,并收到了本不應該收到的,來自外界的短信。作為“美好事物”的妹妹已經離去,這是男主在隧道中認清的第一件事,但他的前方還有别的“美好事物”在等他,也就是女主,所以隧道找回了男主的手機,也賦予了他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

在男主再一次離開隧道時,已經過去了十三年,是真正意義上的“到鄉翻似爛柯人”。時間在這段日子裡會撫平傷痛,但永遠不會沖淡對你的愛。影片的最後,二人打起了十三年前已經生鏽的傘,我們的窺探到此為止,而他們的愛情,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