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印象派:

在了解導演德呂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法國印象派的宗旨與其影史上的意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态逐漸式微。此外,随着美國電影的逐漸成長,作為電影搖籃的法國,其電影卻逐漸瀕臨滅亡。于是,歐洲各國形成了一股先鋒電影的浪潮。1911年,左翼作家卡努杜發表了《第七藝術宣言》,首次從理論上提出了電影是一門藝術。順着歐洲思想潮流的浪潮,且受印象派繪畫影響,以路易·德呂克為首,包括阿貝爾·岡斯、謝爾曼·杜拉克、讓·愛普斯坦組成了法國電影流派——印象派。

印象派的主要特點在于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節,注重光的變化效果以及氛圍的營造,以風景作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視覺形象,注重視覺節奏的表現和新穎的拍攝角度。

在印象派的不斷探索下,代表作如杜拉克的《微笑的布德夫人》、岡斯的《車輪》、萊皮埃的《黃金國》等等,都為影史做了巨大的貢獻——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拓展了電影的心理叙事:聯想、幻想、夢境等。因此,印象派在探究電影本體之中,出現了新的攝影技術:主觀攝影。

導演推介:

德呂克一生執導的電影僅有數部(《狂熱》、《流浪女》、《洪水》),但對電影史仍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貢獻不僅在于執導出的電影,更在于其是法國電影評論和電影美學的先驅者,創立了影史上第一部期刊雜志《電影》周刊,且創立了群衆電影欣賞小組“電影俱樂部”。此外,一般人認為德呂克繼承了卡努杜的“電影是第七藝術”的觀點,但卻并非如此,他确實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但藝術就是藝術,沒有第幾之分。同時,他仍然反對歐洲流行的兩種電影觀點:複制現實和戲劇搬演。他認為電影既然是藝術,就不止是現實的翻版。攝影機固然有紀實的功能,但藝術家應該利用這種功能來營造環境、渲染氛圍。他特别強調光在電影表現中的重要作用,因為電影是一種以視覺手段來講故事的藝術。與蘇聯蒙太奇學派類似的是,德呂克執導的電影是服務于自己所開創的理論——雖然作品屈指可數,但仍然影響了後續許多導演——“上鏡頭性”理論。遺憾的是,德呂克在拍攝最後一部作品《洪水》之後,不幸逝世,享年才32歲。

理論闡述:上鏡頭性理論基本内涵:

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适宜用光學透鏡(攝影機)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樸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并且認為唯有處于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具有“上鏡頭性”。

四個主要元素:

① 裝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鏡頭構圖和各種景别的運用。

② 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據不同用法賦予對象以特殊含義。

③ 假面,指演員。

④ 節奏,在“裝置”“照明”和“假面”的各元素之間起着平衡聯系和邏輯統一的作用,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術現象”和創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産物。

tips:在德呂克的觀點中,并不是說女演員長得好看且用攝像頭把她拍得很美,則具有上鏡頭性,在德呂克看來:“即使許多女演員毫無特色,但卻以上鏡頭著稱,她們根本沒有一點特色,他們之所以能在電影界具有盛名,隻是由于導演的各種手段。盡管有人還百般地給那些青年人吹捧,但是他們沒有表現力的臉孔早已确切地說明他們是毫無個性可言的。”因此,他認為,必須培養一些新的演員。一個具有表現力的人,不論是美的還是醜的,隻要人們願意,他都可以顯露出自己的表情并由攝影來把他突出——美實際是最樸實無華的。 (參考文獻: 【法】路易德呂克 著.《上鏡頭性》.呂昌 譯 )

私影佳片:

1、《流浪女》(1922)

流浪女 (1922)7.61922 / 法國 / 劇情 / 路易·德呂克 / 伊芙·弗朗西斯 Gine Avril

《流浪女》無疑是對上鏡頭性理論的忠實展現。影片中,可以看到大多數的鏡頭展現的是自然外景景觀,特别是流浪女出現的鏡頭,在“裝置”的布置下(包括其他三個元素),更有一種朦胧且神秘的美,而這一個鏡頭一定是上鏡頭性的(包括結尾地離去鏡頭)。除此之外,影片大量的近景特寫鏡頭展現演員的心理(特别是流浪女偷窺到男女暧昧一段),在“照明”的布置下,再加上演員的動作,賦予了對象特殊的含義,突出展現了人物的心理特征,而這也是上鏡頭性的。

2、《洪水》(1924)

洪水 (1924)7.41924 / 法國 / 劇情 / 路易·德呂克 / Ève Francis Edmond Van Daële

與《流浪女》一般,但畫面的調度能力卻比《流浪女》更加精進。仍然是上鏡頭性理論的擁護者,開片用幾個空鏡頭營造氛圍,且整部片的用光十分樸實自然,強調了光的作用卻又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