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部影片是斷斷續續看完的,但每次點擊繼續播放,總是很快地被帶入到影片當中,沉浸在人物的内心情感之中,無法自拔。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會覺得這部片子很悶,但于我而言,這種所謂的悶隻不過是沒有華麗的外殼罷了,可人物的内心戲和情感流動卻可稱得上波瀾壯闊。就像無風時的大海一樣,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再加上主演和幾個配角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演技,可以讓觀者毫無違和感地代入其中,甚至跟随主角的視角,體驗一次生與死的抉擇。
除去情感上的白描表現,影片中還自然而然地設置了幾對矛盾,不着痕迹卻又随處可見。首先是宗教信仰和意志自由的矛盾。這其實是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從古至今,每一個哲學家都無法回避它。但随着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其實這個問題的傾向性已經越來越明顯,宗教信仰是個人的自由,但為了宗教信仰而放棄自己生命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成為宗教的俘虜,這是現在和未來的人們大概會一緻反對的。男主和牧師之間的對話十分精彩,而這對矛盾在其中也體現的非常明顯。如果感興趣的可以去讀讀茨威格的《良知對抗暴力》,可能會對這個命題有更直觀的認識。另外便是體制需要和個人自由之間的矛盾。這一對矛盾對于現代人,尤其是身處天朝的年輕人來說,可謂是再熟悉不過了。集體由個人組成,當集體的安全與個人的自由發生矛盾,該如何取舍?這既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或者說是一個政治哲學問題。當然,主角的設定使這個矛盾更加激化,也更加特殊化,但這樣的問題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對于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不僅決定個人的三觀,更決定一個社會采用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最後便是生與死的矛盾。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從莎翁筆下的哈姆雷特發問起始,已經過去了幾個世紀。但這個問題之所以經典,正因為無論高低貴賤,每個人都要面臨它。對于一個意欲自殺的人來說,基督教是将其列為不容寬恕的罪行的,但抛開宗教來談,理性的态度應當是尊重的同時保留勸解的權利。畢竟生活本身是流動的,人的心緒也是不斷變化的,一時想不開的事在将來回看可能付之一笑,今天過不了的坎在未來可能不值一提,生命畢竟是充滿可能性的。但主角的設定将這對矛盾推向了極端,在這樣的情況下,體面的死去能否成為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優選擇呢?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這樣的選擇應當被人所尊重。正像主角所說的,他的選擇并不代表任何與他有着相同情況的人,隻代表他自己,沒有什麼應不應該,自己的生命理應由自己定義。再一個便是愛與被愛的矛盾,這一點可從兩種異性之間的完全不同的情愫,親人朋友與主角之間的情感互動,主角和精神伴侶的雙向奔赴以及最後天真女人幫助主角實施計劃中體現得淋漓盡緻,在此不必贅述。
除去深刻的哲學思想和深邃的情感流動,影片的運鏡和意象化表達也極其出色。兩次長鏡頭從窗外出發,穿過田野、草地,直達海邊,似乎随着主人公一起感受了一次由必然到自由的奇妙旅程。主角服藥前的對白以及服藥後的表情變化,以及幾次墜入海中的鏡頭,都使得片子具有不能言說之意,大大增加了藝術表現力和思想深度。下一次,一定要完整的觀看一次,我想,如果以後我的小孩愛看電影的話,我也會和她(他)再看一次。好的電影,不同時期看必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