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der詐騙王》(The Tinder Swindler)講了一個幾年前西歐“殺豬盤”的故事,嘗試用受害者的反殺探讨一個哲學話題:面對傷害,我們可以如何回應。

片中聚焦的被害者是在兩性社交軟件上期待愛情的女性。

第一次傷害讓她們财色兩空,極其具體。

以色列屌絲青年Simon Leviev在18歲時離開自己生長的老舊公寓之後,開始了詐騙生涯,讓他崛起和東山再起的都是兩性社交軟件Tinder。

他在Tinder上,用私人飛機、香槟、魚子醬、奢靡派對和豪華酒店打造了錦衣玉食的身份,編織了一個粉紅的“旁氏騙局”——憑借刷爆A的信用卡搭建自己富二代的身份、來吸引另一個A。

片中第一位受害者Cecilie不想他去禍害其他人,站出來向挪威警方、媒體《世道報》求助;于是媒體從機票信息找到第二位受害者Pernilla。當時Pernilla正在向Simon Leviev索要借出的債務,正準備前往他遊曆城市慕尼黑拿他的“名表”(當然是假的表)抵債。當Pernilla決定當記者的線人後,協助後者拍到了Simon Leviev的獨家照片和視頻。消息一經曝出,輿論嘩然。

第三位受害者Ayleen Charlotte看到新聞的時候,正在前往見騙子男友Simon Leviev的航班上。兩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她逐一比對其他受害者的經曆,确定了自己也是受害者。

她沒有逃跑,決定反擊。

彼時,Simon Leviev的騙局因為曝光而被強行中斷,隻能依賴Ayleen Charlotte的救助,而Ayleen Charlotte在借給他14萬美元後,一面向警方求助,一面找Simon Leviev拿到他的奢侈品後變賣,抵償自己被騙的金額。在準确判斷Simon Leviev僞造護照的名字、起降航班後,Ayleen Charlotte再次報警,Simon Leviev終于落入法網,被押回以色列。

如果說,第一位受害者Cecilie的反擊是出于善良,第二位受害者Pernilla比她多了一些勇敢,第三位受害者Ayleen Charlotte則舉起正義的大旗。她運籌帷幄,不僅補償了自己的部分金錢損失、出了一口惡氣,更是一舉将騙子繩之以法。

這是三位女性對于第一次具體傷害的“應激式應對”。

但這不是爽劇,現實給了她們第二次傷害,而且沒有設定期限。

Simon Leviev被判,不是因為詐騙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緻使衆多受害者傾家蕩産;而是因為僞造身份,在以色列僅被判6個月監禁,因此也并沒有賠償之前巨額的詐騙款。

而受害者們,不僅依然需要償還他留下的“利滾利”的天價債務;還要遭受網絡暴力,被嘲笑咎由自取——她們貪圖對方财力才上當受騙。

但在影片開頭,Cecilie在鏡頭裡,自信、神采奕奕,即使她正在遭受現實傷害;影片最後,她說,自己受傷隻是因為一個騙子。她仍然充滿希望地講起自己對愛情的期待、對理想情人的描繪。

這是我最感佩的地方。

現實裡的“幺蛾子”那麼多。對我們的孩子來說,保護他們不受傷害,不如引導他們獲得“信念”;而對自己,“甯折不彎”的骨氣更多是身後佳話,但保留元氣比那些壞人活得更久、活得更好,才能談得上實現自己的價值。

畢竟後者才是今世我們可以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