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戛納電影節已經近4個月,近期《風林火山》的上映又讓我想起了之前獲得評審團大獎的《接近終點》,苦于國内缺乏資源,一直未能一睹其風采,今日正巧在b站尋片,恰逢其會,便開打一睹為快。


電影開場便是一個像是搬家一般的場景,随着人們搭建的細節,觀衆才發現這是一個舞台的搭建,伴随着動感低沉的音樂,電影拉開了序幕。随着男主與音樂格格不入的狀态進入到畫面中,尋人的主線也進入了觀衆的視野,部隊的突然到訪使得整個電影似乎轉向了一個并不那麼常見的故事中,幾人脫離了常規路徑,遁入荒野之中,至此公路片的模式也映入觀衆的眼簾。家用的小轎車無法适應荒野的環境,在大家的相互幫助下行程還是得以繼續。伊瑟得萬的死亡為本該歡樂的行程抹上了悲劇的底色,世事無常讓一個老年人變成了孤單的一人,而此時的巴士也變成了在地獄間行駛的載具,在黑暗中點亮唯一的光亮。當他們經曆一切到達沙漠中心時,四周荒無人煙,再一次在沙漠中央搭起舞台時,男主開始融入了這幫邊緣人,可意外再次到來,同伴在舞蹈中誤踩地雷,在爆破中也失去了性命。在旅程的末端充滿着死亡,路易斯和他僅剩的朋友們最終離開了雷區搭上了列車,與同行的不同膚色不同人種的人一起向遠方駛去,而軌道的遠處又是毫無止境的荒野。


電影毫無疑問是讓我驚喜的,對于偏愛叙事的觀衆來說,本片可能過于沉悶,且這種毫無預示的死亡也讓觀衆茫然,本能的反感這種毫無邏輯的劇情。可于我而言反倒是覺得本片以這種随機性在預示着一些人生中的場景,因為人生本就不可預測,所以這種毫無邏輯的劇情似乎隐隐約約和人生産生了勾連,這是讓我驚喜的地方。


當我們将人生的感悟帶入到這趟旅程中,這部電影就不再顯得普通,而随時産生的死亡也同時具備了它獨特的意義,即人生的随機和無常。自路易斯兒子死亡後,電影的後半程導演就開始在向觀衆揭示這種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随機性,當你走在曠野中,随時可能暴斃,而這種随機性即使追尋前人的腳步依舊無法保證自己平安,所以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向一個目的行走,反而有可能到達目的地。導演通過四個角色的死亡安排同時也向觀衆揭示着死亡這個話題必然會伴随在我們旅程的末尾,當人生到達一定階段後,死亡将會如期而至,人生越長久,死亡越深邃。


從場景上說,電影出現了大量的沙漠片段以及道行駛中道路的片段,首次出現沙漠時讓我誤認為是海洋,而毫無标記的沙漠和海洋也并無二緻,當行走在的荒野上,這種毫無标志的世界讓人茫然失措,而路易斯也宛如失去目标的人在淹沒在塵土飛揚的世界中。于此相反道路則标志着預示好的旅途,如車道,軌道,足迹等,這些則像是預設好的路徑,人生成長過程就如同這趟旅程一樣從文明到曠野,從預設好的目标到毫無目的的世界,而毫無目的的世界似乎也映射着虛無人生,正如電影結尾的鏡頭一般,從一段明确的鐵軌駛向無盡的荒野。


音樂也是本片一個不容忽視的線索,電影因為其沉重的基調,音樂也大多為重鼓點伴随低音貝斯的電子音樂,電影在開場時通過節奏感和低沉的音樂凸顯了路易斯和邊緣人群的格格不入,而當路易斯在旅程中逐漸失去了一切,他也一步一步淪為邊緣人時,似乎他也能夠理解他們的音樂,随着他們的音樂共舞。


電影的視覺風格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内容,前期電影的打光和音樂讓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霓虹惡魔》,而攝影手法則更偏向于《德州巴黎》這樣的紀實電影,從主題上則又貼近了《小偷家族》這樣的邊緣人組成家庭的話題,而電影的主題也上升到《荒野人生》的高度。可謂是集衆家之長,要說電影的氣質更偏向哪一部電影,個人認為還是更像維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兩部電影都通過類似于新地形攝影拍攝了整部電影,使得整部電影都凸顯出一種與衆不同的氣質,而拍照式的拍攝方式也使得本片具有大量高質量的片段可以作為照片直接使用,而膠卷式的畫質則給予了本片上世紀70年代的電影質感。


個人評分:8.32分,一部非常有風格和人生哲理的電影,電影的觀點更偏向于虛無主義,但作為一名存在主義觀點的擁護着,在虛無的人生旅程中還是有着每個人的體驗,相比于确切的目标和漫無目的的尋找,活好當下似乎更應該是我們的心态,推薦給喜歡《德州巴黎》風格的觀衆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