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人生的另一天》很特别,真人與動畫結合在一起。

...

是關于安哥拉獨立前的内戰和奔赴而來的波蘭記者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的故事。

...

看完雷沙德的《十一個時區之旅》之後,就對這個波蘭記者兼作家着了迷。

有人說,他的作品更像小說,而不是紀實。我不在乎,不管是紀實還是小說,隻要是一個人的作品,就會帶上個人色彩,完全客觀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對我來說,作品的魅力,就來源于作者本人的魅力。不管人們刀割還是香塗,對我來說,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都是一個魅力十足的人。

我沒看過雷沙德《人生的另一天》的原著,我覺得他的原著應該不是主要渲染自己的個人英雄行為和對一個十九歲女戰士的情愫吧。

我對改編的劇情持懷疑态度,但一點也不妨礙我喜歡它。

特别是那個不管天塌地陷都要賣面包的老太太,那個十九歲的女戰士想生個孩子,垂死的人要求拍一張照片的情節,這些很雷沙德,着眼于整個世界整個人類,見微知著,心懷悲憫,激情滿懷,又無可奈何。

該片虛實交融,盡量還原了當年安哥拉的事件。動畫部分新穎清澈,不落俗套,回避了戰火紛飛的慘烈,富有創意。人物的眼神流轉,很打動人。紀實影像部分和當事人的訪談,加深了故事的深度和曆史的重量。

...
...
...
...

不知怎麼,看完這片子裡塑造的英勇的戰地記者和殘酷的戰争,聯想到安哥拉幾十年的内亂,就覺得諷刺。

2002年,安哥拉才終于結束了持續27年的戰亂,百姓恢複了正常生活。

沒有雷沙德這樣的人,誰會注意到人類世界的這一角落裡曾經血流成河的土地呢。

不過,話說回來……又怎麼樣了呢?

片尾有段采訪:“我們打赢了那場為祖國争得獨立的戰役,但這個過程摧毀了我所有的理想。我輸慘了。平等的社會在哪裡?我那些免于饑餓的手足在哪裡?……”

這部動畫片由西班牙、波蘭、比利時、德國、法國和匈牙利合拍,這大概是它雖然挺主旋律,卻不油膩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配樂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