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于公衆号一種讀寫
1989年的台灣是什麼景象?那是一個全民炒股的年代,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年代,但是如同對岸的改革開放一樣,成為站立時代浪潮的弄潮兒并不簡單,可無奈痛苦的現實告訴我們,即使機會來到你的面前,大多數人并不能改變自己獲得成功。
電影的主人公廖氏父子便是如此,喪偶的廖泰來是一名辛勤的體力工作者,在餐館當服務員,除了每日長時間的工作還要照顧兒子廖界,廖界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正在對這個世界形成自己的認知與理解。父子倆最大的願望是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用再過上租客的生活。廖泰來辛苦地攢錢,但房價就和當時的股票一樣,漲漲漲,夢想變得遙遙無期。廖泰來對所謂的财路無動于衷,隻是繼續勤勤懇懇做自己的工作,樓下開牛肉面店,操着山東口音的李伯伯靠着炒股賺了不少錢,他準備不再開店,也想買一套房子。
他們的房東姓謝,人們都叫他“老狐狸”,他冷漠無情,内心算計的永遠都是利益。可他卻很喜歡廖界這個小孩,他讓廖界坐上他的豪華轎車,告訴廖界自己的人生經驗:“我們要利用不平等,創造不平等。有人說不平等不好,腦子壞掉,不平等是地圖,清清楚楚幫我們指出赢的方向……”他告訴廖界斷絕同情的三個方法:第一,喝冰開水。第二,閉上眼睛。第三,告訴自己:幹我屁事。這些父親從未教導過的話語給廖界的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廖界不再害怕那幾個日常欺淩自己的小孩,他變得很沉默,對着他人的境遇能坦然說出“幹我屁事”。即使廖泰來發覺了兒子與“老狐狸”的親近,在廖界說完“幹我屁事”後重重地給了他一巴掌,他也無法改變廖界了。
股市瞬息萬變,1989年的台灣股市點數從2000點到12000,八個月後又回到了原點,無數人在股市浪潮裡體驗了掙紮與幻滅。樓下的李伯伯虧掉了自己的畢生積蓄,在清晨選擇了上吊自殺。廖氏父子在窗台看着樓下的警車與救護車,内心産生了無限波瀾。為什麼老狐狸會對廖界産生好感?廖界出生的那一天正逢“老狐狸”的母親過世,“老狐狸”與剛出生廖界以及他的父母在一間電梯裡,廖界的母親伸手想逗廖界笑卻被廖泰來制止,“老狐狸”敏銳地察覺到廖泰來和他的母親是一類人,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喜歡為别人考慮的人,也是他眼中失敗的人。于是,廖界在他的心中成為了另外一個自己,一個受到在乎别人感受的人教育的人。他想改變廖界,讓世上少一個在乎别人感受的人。
什麼樣的人能取得成功?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成功的人大多具有“老狐狸”的性格,他們不擇手段,不會在乎他人的感受,他們以自身利益至上,不會流露出絲毫的憐憫。“老狐狸”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性格,還是資本主義對傳統社會觀念的沖擊。千百年來儒家社會教育我們與人為善,處處為他人考慮,修煉自己的品格成為一名君子,在這樣的社會教育下,善良是天生的,而冷漠卻需要後天學會。在人心複雜的社會下,一個善良,在乎他人感受的人極有可能被逼向絕境,他們大多是世俗意義上的失敗者。
但每一個人都應該成為“老狐狸”嗎?
“老狐狸”的童年十分悲慘,但他的母親卻一直教導他做一個在乎他人感受的人,他長大之後深知母親這一類人的悲哀,擁有财富後對這類人的失敗感同身受,他想教育他的兒子成為像他一樣的人,然而失敗了。當兒子在車内朝着他怒吼說着“我不想成為你那樣的人”,“老狐狸”的内心世界坍塌了,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富有,他與每一個人都保持着距離,連身邊的秘書都勾結他人背叛自己。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生活不會如電影般戲劇,人們會在廖界的年紀形成自己的性格與價值觀,并且持久地運行下去,那是人生的底色,是原生家庭帶給你最深的印記,它難以改變。
如同影片介紹中的“财富與良心這兩條路,選擇哪一條?”,當财富越大,良心似乎會理所應當地離開。我們要選擇哪一條?
于我而言,我無比希望整個社會都是在乎他人感受的,馬克思,恩格斯對受剝削的工人們的同情以及對更理想社會的向往創立了共産主義,許多在曆史中留名的人物往往懷揣着遠大的社會理想,他們在乎着别人感受。
不得不說,底層中的廖泰來們過得并不如意,但他們的善意卻能夠溫暖許多人,這樣的善不求任何回報,僅僅發自内心,卻會被很多人記住。成為“老狐狸”的條件是:你最好成功。
電影的結尾也耐人尋味,功成名就的廖界開着視頻會議講述房産項目的設計理由,面對屏幕裡女同事的是不是為了房屋上方的小學才改變設計方案的詢問,他拿起桌上的冰水喝了一口,淡淡地回了句:“不是。”桌上擺放着一推包着碎刀片的紙包,那是廖泰來的習慣,為了避免讓尖銳物劃到人。
或許這也是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