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好拳擊綁帶去看的,綁帶最後用來抹眼淚了。

...

這個故事有諸多為了完成度而簡化處理或者不夠完美的地方:比如閨蜜偷男友這種老套而現實懸浮的設定,比如續訓練卡的錢哪來的以及杜樂瑩打大比賽之前不實戰的情節漏洞;比如性格扁平的情節工具人妹妹和爸媽,比如杜樂瑩遭罪的鋪墊太長了而訓練的場景遲遲不來,叙事節奏有點前緩慢後草率。但這都不妨礙故事的内核狠狠地讓我産生共鳴。

這是一個對抗性體育如何給人力量的故事。

講講我的經曆吧。認真力訓一年,入門格鬥半年。同一學期還進了足球校隊。這一年從快遞都沒有力氣去拿,到有了四塊腹肌和清晰的三角肌,完成了人生第一個引體向上,體測長跑拿了滿分,可以持續每天訓練兩三個小時了。

...
放個胳膊吧

實在有太多訓練細節讓我感同身受。拳擊課前熱身跳繩練協調性,力訓時的怒吼,拉伸和按摩的尖叫,自重有氧做到想哭。但是更重要的共鳴來自于主角和自己是同一性别帶來的相似處境。特别喜歡前後對比的那個鏡頭:曾經是失意的杜樂瑩在窗前看教練打沙袋,後來變成落魄的教練在窗前看精神煥發的杜樂瑩訓練。前任曾經是我唯一知道的能做引體的女生,而在分手一年多後第一次把自己的身體拉過橫杠時,我知道沙漏已經發生翻轉。我不再是記憶裡那個隻能仰望她的旁觀者。我是故事的主角。

(第一個引體的時刻:刺刺一枚的廣播

訓練,而不是給人做飯。去做夢想的主角,而不是耗材。在密集地照護過有自殺自傷傾向的前任一年多後,這種重新把自己放回第一順位的感覺我好明白。盡管在去看之前還擔心主角是不是一直就喜歡這個教練,做出重大改變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她好愛。但是賈玲作為一名優秀的女導演,果然沒有讓女觀衆吃這口屎(據說這裡是改編的!!賈玲好棒!就憑這點就值五顆星)。雖然雷佳音是明面上對等的領銜主演,但其實也隻是情節工具人。中途退出對主角造成重創成就主角的人物弧光然後落魄,這類冰箱裡的男人真不錯!杜樂瑩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參賽的那一刻,就意味着這部片子從頭到尾是關于她一個人的。

這位前任也是我要去學格鬥的最初原因。她家暴過我長達八個月。不過,從離開關系到真的開始接觸格鬥,又花了我一整年的時間來做心理準備。剛開始的時候完全無法面對被打,太容易閃回到創傷性的記憶了。在經曆了一整個學期的拳擊大班課,八節柔術課和寒假又八節的拳擊一對一之後,我仍然不是很确定此刻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同重量級的經驗選手對打。但我知道我的勇氣在增加。由于身高和體重在女生中還算占優勢,我在目前經曆過的和同學的實戰中經常赢。然而格鬥精神的偉大之處不是在于赢,而是在壓力最大的身體的窘境中,依然必須去思考,去應對。不要跑,不要提前做閃躲,目光不要離開徑直而來的拳頭。所有這些違背本能的訓練,都是為了做出反擊。

對抗項目讓人直面創傷直面失敗,而不放棄。正像張偉麗20年衛冕失敗但是又摘得金腰帶那樣;正像23年世界杯上中國隊以10人應戰海地那樣。這是GOAT的意義和競技的意義。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而對我來說這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我無法再穿越回去擋掉當時對我揮來的拳頭然後回擊和KO對方,但是如果能站上拳台而不逃走,就意味着過去的痛苦,對我來說是可以面對和承受的了。杜樂瑩被痛打,但是她忍不住繼續練習空擊和富有力量地跑走。她赢了。我真的很開心故事無比精準地落在了最具有格鬥精神的結局上,而不是一場熱鬧的勝利。

最後,上樓時感應燈依次亮起的長鏡頭,窗簾忽然亂飛,最後揭示是杜樂瑩試圖跳樓的叙述巧思真的很讓人喜歡。杜樂瑩打的對手的形象是參考張偉麗對手喬安娜設計的嗎?還是說這是标準格鬥發型之一?賈玲太了不起了,而且太帥了。抛去電影不說,作為健身愛好者,光是訓練的剪輯鏡頭我就願意看20遍。體重55kg的情況下硬拉120kg;負重10kg(還是20kg?)引體向上,核心爆發力和耐力都驚人,太空步非常漂亮……還是一個40歲的姐姐!!!!其實不這麼大重量,在情節上也是能完成的。但她真的練到把這組鏡頭做到了170%的效果…本身就足夠成為榜樣了????????

看了片子就會知道,賈玲實際上做的是非常高強度的力訓和拳擊專項訓練,減肥隻是副産物。宣發講減肥是因為所有人都能理解的隻有減肥,實際宣發效果也很好。支持女導演做不完美的表達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