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韓劇不過是矮子裡面拔将軍,這部和同期橫向比較應該說是相當能打了。人物設定新穎,劇情也相對流暢。不過,僅僅橫向對比并不能夠算客觀,而如果加入縱向對比,這部作品的水平隻能達到7+。

為什麼打這麼保守的客觀分數,暫且按下不表。先來說說我開始寫這篇劇情的緣由。看這部劇的同時,我被網絡上某些人(雖然是極少數人)對少數群體的惡意刺激到了。我已經不止一次在網上看到類似的言論:“自閉症患者是天才的概率并沒有很高,他們中的更多人生活無法自理、需要一直被照顧。”言下之意,這些人總還是“生病的”。說實話,這類言論看得我幾乎義憤填膺。

雖然在不同領域的宣傳的共同努力下,有很多人已經在逐漸降低對各種少數群體的污名化和歧視,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絕大多數人就算已經自認為理解了少數群體的不易,但是也還是希望自己的骨肉不要遭遇這樣【不幸】,同時,自己也會盡量避免同這樣【有缺陷】的人多接觸。

從我的描述裡就可以看出,我們離真正平視這些【非常的】人的态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我們還在潛意識中,将少數群體和我們的不同之處,用一系列明顯具有負面意義的詞彙來形容。

這裡并不是想要批評指責我們這些普通的絕大多數。因為人類社會中,排除異己的行為,雖然值得批判,但它的确是生存本能造就的人類心理上常規的趨利避害反射。而對于自己希望避開的東西,在潛意識裡用負面詞彙去形容,也是另一種本能。

但我卻覺得,我們似乎應該在評價少數群體這件事上,更加公平一些。換句話說,是不是自閉症中的天才比例更高,這個問題用現有的數據來回答,是不是客觀、科學?

雖然我向來對科學的絕對權威持質疑的态度,但科學的方法确實能夠幫我們更客觀地認識世界。對于上述問題,從科學的視角出發,我們便應該首先關注一個關鍵:這其中是否遵循了單一變量原則?除了少數群體自身的身心特點之外,他們和多數群體的成長路徑之間,是否還有别的不同?

第一個質疑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為一個真正不幸的事實是,我們的社會并沒有為少數群體配備與多數群體一樣豐富的成長資源。我大學時有幸去做過一個南方自閉症學校的志願者,不得不說,那裡的一切都讓人心酸。老師們幾乎很少能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裡的重點不是歧視方言,我想強調的是,這暗示了學校師資的選拔标準能否對标普通公辦學校)。從家長們的衣着來看,應該都不太富裕,很難不猜測是為了子女的“正常化”傾注了大量的物質成本。而學校裡的教育,甚至在我一個外行大學生眼裡,都相當敷衍。整個體系中并沒什麼真正發掘這些孩子們的不同之處的環節設計,而更像是堅持不懈地強行引導孩子們變“正常”。

我想,倘若一個常人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我們一定會覺得,這孩子的教育怕是要被耽誤了。但是,對一個非常小孩,我們的社會卻給出了更少的選擇。對于一個更需要個性化、特殊化教育的孩子而言,因材施教反而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至于非常群體的社交環境,自然更加不言而喻。像本劇中的上司這類人,已經相當理想化了。而男主這樣主動接近的,簡直和白烏鴉一般,不是稀有,而是稀缺。

那麼,我們有什麼權利評價,自閉症的孩子們究竟有多少是天才呢?沒有提供與他們相适應的教育環境和社交環境,卻反過來抱怨他們很多都沒有好好地長大成人?道理何在?

本劇的一大敗筆就在于,這種理想化的現實寫照,很難算成功,反而讓更多的人對非常群體抱有誤解,認為他們應該是天才,而忽略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從小到大從未享受過公平的評價和資源,沒能得到正常孩子們的成長機會和鍛煉機會,所以失去了無數個可能過上較為舒适的生活的機會。

雖然站在普世關懷的角度,我們并不能否定多數群體為自己的群體争取更多利益,而忽視了少數的利益的行為,因為這從社會習性而言其實無可厚非;

雖然我始終相信,他們中的大多數,在關上了大膽溝通的這扇門後,很可能打開了一扇我們看不到的窗,而如何在很難溝通的前提下,發掘出他們的特質,的确是一個難題;

但所謂知我不知,是對待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既然我們非魚,并不了解魚的世界,那最起碼做到基本尊重--閉好嘴,不胡說。

大概隻有等到我們能夠為少數群體争取到甚至比常人更加優化的利益時,我們才真正有權利評價他們。

這話說出來,多少顯得有些無奈。因為前面的這個條件像極了一句虛無缥缈的空話。因為它在告訴我們一個可悲又可怕的事實:讓少數不幸的,不是他們的身心特點,而是我們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