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姐”、“卷福”、“綠魔”、“阿甘”……
看到這些巨星,你是不是以為我們今天要聊的是最新的漫威大片?
但實際上,它比漫威電影還要離譜!
連全球票房最高的演員“寡姐”斯嘉麗都隻做一個出場不到十分鐘的小配角。

...

究竟是誰,一人堪比整個好萊塢,能集合所有星光,來為他的作品服務?
——韋斯·安德森。

...

他的電影以極緻的畫面美學為大家所熟知,譬如“每一幀都是壁紙”的《布達佩斯大飯店》。

...

而他今年提名戛納電影節的一部新片也不例外。
不過,作為千萬文青的最愛、才華橫溢的“鬼才導演”,他這次貌似翻車了?
讓我們一起看看——

腓尼基計劃

The Phoenician Scheme

導演: 韋斯·安德森

編劇: 韋斯·安德森 / 羅曼·科波拉

主演: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 米娅·塞普雷頓 / 邁克爾·塞拉

湯姆·漢克斯 / 布萊恩·克蘭斯頓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動作 / 驚悚 / 犯罪

上映日期: 2025-06-06(美國)

片長: 105分鐘

《腓尼基計劃》,作為韋斯·安德森的第13部長片,入圍今年戛納主競賽單元,最近已經在美國院線上映。
然而無論是電影節的媒體場刊打分,還是國内外各大軟件的評分,都隻得了個中不溜的成績。對于戛納常客韋斯·安德森來說,這幾乎已經是滑鐵盧的程度了。

顧名思義,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歐洲頂級富豪帶着女兒,開展他的“腓尼基計劃”的故事。
作為利益至上的交易操盤手,商業大亨“紮紮”在多次從暗殺下死裡逃生的境況下,選擇女兒莉賽爾為繼承人,與家庭教師一起踏上了拜訪各個投資方,哄騙他們填補“腓尼基計劃”資金漏洞的旅途……

随着他們的行動,影片以公路片的形式展開,分成了五個小章節。整部影片好像一部通關遊戲,攻克一個個npc,推動“腓尼基計劃”的進度條。
因此,與《法蘭西特派》、《小行星城》的宏大相比,《腓尼基計劃》的叙事會更加樸實,也更好理解。

然而在可看性增強的背後,帶有童話和小品性質的故事也讓整個故事的時代背景和政治因素被掩蓋在一層“糖衣炮彈”中,看不真切。
同時,這不是一場太平的旅途。
抵制“紮紮”的各國政府、不斷刺殺他的幕後黑手、身份存疑的教師、半路殺出的社會組織……樁樁件件都讓這個本就野心勃勃的計劃一度變得更危機四伏,他們中彈、流血、墜機,以命換錢、死裡逃生。

影片也因此有着許多在此前韋斯·安德森作品中不多見的血腥暴力元素。
墜機被腰斬、徒手摳子彈、單手捧内髒……血漿、爆炸、怒吼配合韋斯·安德森莫典型的蘭迪色系和精緻規整的對稱構圖,詭異地呈現出了一種反差的荒誕氣質與鬧劇色彩,甚至帶有了一些cult風格。

在這複合雜糅的畫風中,更有特色的還是韋斯安德森一貫的黑色幽默和淡淡的無厘頭感。
“炸彈還有18分鐘爆炸。”
“很好,我們十分鐘後降落。”

而在影片結尾,“紮紮”竟也真的靠着他不明覺厲的“Myself,I feel very safe”的好運打敗了幕後黑手弟弟努巴爾。
當我們看到努巴爾握着貫穿全片的手榴彈在“腓尼基計劃”的模型上爆炸時,此前的任務、利益、商業版圖,以及背後的資本主義、政治秩序與權力機構,也在一片冷幽默中輕輕消解了。

...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疑惑,為什麼影片又突然回到了溫馨家庭劇的落點?而這也正是《腓尼基計劃》的缺點所在:議題過多、表達模糊。
從《布達佩斯大飯店》中對于舊時代的追念、《月升王國》中對青春物語的贊歎,到《法蘭西特派》裡對于流行文化和媒體的反思,韋斯·安德森一直是一位有自己的價值偏向和政治思考的創作者。
可正如我們前文所說,《腓尼基計劃》對于主題的闡述是空洞的。

觀衆無法從“紮紮”這一多面複雜的角色背後看到時代性的成因,也無法在阻撓他的一衆匪幫身上看到更深的來自集體主義的侵害。
韋斯·安德森在影片裡表達了對于政體的諷刺、勞動者的維護、資本主義的不滿、對于曆史和藝術的緬懷。
然而它們都流于表面,變成為畫面增色的花紋。

即便是最為清晰簡單的父女情,也免不了俗套贖罪叙事的老舊内核。
誠然,影片試圖通過“天堂審判”的幻想黑白場景設計呈現“紮紮”這一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動與對人性的呼喚,可最終也落入了形式上的牢籠。

借用豆瓣上對《法蘭西特派》的一條短評來說:“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如果喚不起一種愛,就會顯得非常機械。”
而這“機械”感除了人物和故事,也表現在畫面和表演上。
我們都知道韋斯·安德森的畫面有多華麗極緻,可失去了劇本支撐的美學也不再有更深層次的内涵。紛繁的置景、誇張的色彩、工整的構圖……

《腓尼基計劃》更像一個裝置藝術,觀衆不是在觀影,而是在看一場平面的展覽。在這樣純粹隻有視覺的體驗中,又怎能不疲憊呢?
又說回這星光滿滿的卡司列表,大咖雲集也是韋斯安德森作品一貫的特點。
威廉·達福、湯姆·漢克斯、斯嘉麗·約翰遜、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頂流相繼出場,成為影片裡的一個個機械環節。
原本風格各異的他們在《腓尼基計劃》變成了沒有語調起伏的台詞和僵硬的“冰冷撲克臉”,被放置在每個需要角色出現的空白角落。

而演員表演的主動性始終是電影表達中的重要一環。
這種刻闆的表演模式或許可以被解讀為對韋斯·安德森式風格的服務,但同樣也是對演員個人氣質和思考的一種剝奪。

總而言之,《腓尼基計劃》在各方面的特點都十分突出,它的優缺點甚至呈現出一體兩面的狀态。
愛韋斯·安德森的人會說這是他風格的集大成之作,而不吃這一套的觀衆會作出“舊瓶裝新酒”、“為醋包餃子”的批評。
對于這些風格性極強的作者導演們來說,少一分則無聊,多一分則刻意。
那麼在你眼中,這部《腓尼基計劃》,究竟是第二部《布達佩斯大飯店》,還是好萊塢自己的“國産賀歲片”呢?

*本文作者:j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