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民族主義叙事在當下依然是主流且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片完成了它應有的目的且答得相當不錯。不可回避的是曆史性殘酷場面,在IMAX影廳的視聽效果加持下,對于日軍暴行的在場感還原無疑到了近些年來同類型題材的高峰,但更重要的也歸功于導演的克制(對比于國産同類型題材),體現在對吳京式奇觀場面、血腥、性暴力的克制,它們的處理都比較幹脆利落,但效果和震撼卻一分不少甚至猶有過之。此外諸如相機和槍械,結尾照片與屠殺的交替蒙太奇也很有想法,暫且按下不表。
本片人物角色的構築水平也無疑向前邁了一步,不再淪為曆史背景闆,而是超出刻闆的豐富,尤其是伊藤、王廣海的塑造,伊藤的人物形象在一開始說出“中國人照片不重要”時就已經埋下伏筆。這個角色相當有意思,他以一開始不敢開搶,一定程度上欣賞中華文化、甚至說想要戰後回去拍電影,以溫良的小知識分子形象而進入觀影者,營造了觀者相當程度的期待,但其無處不在的細微處的割裂(如把食物喂狗、祖上也參與過侵華戰争)又讓人惶惑,最終在結局迎來了歐亨利式的反轉,在軍國主義思想下私下僞善的面紗,實在讓人幻想破滅、幡然醒悟。而王廣海一開始的軟弱也暗示最後的悲劇。有趣的是,編劇似乎讓我們一定程度上共情他,但卻用殘酷的結局告訴我們軟弱和妥協沒有任何出路。所以本片在有意識地引導觀者的預期,并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帶入王廣海的視角——有沒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期盼敵人從善,最後用結局打破這個幻想,從這點上說,它的教育意義要比同類型來得深刻。
諸如此外的叙事立場不再贅述評價,但結尾的法庭審判和槍決,加上原本犧牲亡魂的假想化再現,顯然還是有點落入俗套中。此外,觀影過程中我似乎覺察出了一點審美疲勞,最後将其歸結于一些關鍵情節處對于音樂和升格的路徑依賴。但考慮到影片的受衆和目的,也情有可原。這也讓人不禁再次思考,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的沖突,會有比較體面的解法嗎?似乎很難。
以及,作為一個可能兩年沒看過IMAX的觀影者,本片也讓我重新認識到影院作為媒介之不可替代的意義,若沒有那些更具有臨場感的視聽幫了忙,那些日軍殘暴行為的震撼感受就會大打折扣,并因此可能會讓我降低對本片的評價。這也不得不談到本片對于我來說很重要的意義:它通過比較幹脆的處理讓我對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性有了更直接一點的認識和感受。
最後,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 林毓秀,她一開始以可疑的投降者出現,但卻在片中具有相當堅定的立場。不過随後的揭示也讓我們明白了,她之所以選擇救當兵的,是處于樸素的感恩。這就又要談到本片人物的動機,是被抓去充軍的可憐老宋敢直接硬剛日軍,是因為他唯一的親弟弟慘死;林毓秀是處于樸素的感激而選擇冒着風險救人,而保守的王廣海也隻是想活命,最終發現沒有退路了選擇拼命。人物所有的動機都是立得住的,不陷入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但不得不說,隻有在減去了這些抽象的口号,在一個個具體的困境選擇中,體現出的善意、互助、求存、玉石俱焚,才是中國人的“溫良恭儉讓”,以及被逼到絕境時展現出的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