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轉載 作者:茅塞盾開

...

央視版《三國演義》堪稱是我國電視劇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這部改編自我國傳統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電視劇,不僅場面宏大、人物角色個性鮮明、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成為廣受觀衆好評的經典之作。

該劇于1989年啟動拍攝,直至1994年才拍攝完成,其中創作人員曆經了重重艱辛困苦,放能鑄就這部不朽之作。其實在創作過程中,《三國演義》的創作人員發生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通過我們了解這些,或許更能有助于我們認知這部經典之作是如何創作而來的。

...

一、為了提高拍攝進度,該劇由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擔任分部導演。蔡曉晴作為唯一的女導演,卻負責了第二十四集《躍馬檀溪》至第四十四集《回荊州》,這是整部《三國演義》中戲份最複雜、最精彩的部分,包括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舌戰群儒、赤壁之戰、華容道、氣周瑜等武戲。

二、據總導演王扶林透露,當年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孫權、周瑜這七大主演是他們六位導演一起商定的,但凡有哪個導演認為哪個演員不合适,就不能通過。鮮為人知的是,演繹諸葛亮的唐國強,起初進劇組是為了面試周瑜,結果導演們先讓他試了諸葛亮的妝,感覺更貼近諸葛亮的形象,于是便當場敲定了諸葛亮的角色人選。演繹劉備的孫彥軍,起初也是為了競争曹操這個角色,但是王扶林導演認為他的形象氣質更适合劉備,在飾演劉備過程中,孫彥軍的所有哭戲都是真哭,甚至為了達到逼真效果,往往會哭暈在現場。演繹周瑜的洪宇宙,起初先飾演了一段袁紹,後來蔡曉晴導演打算讓他飾演趙雲,但是洪宇宙堅持要演周瑜,後來大獲成功。

...

三、《三國演義》雖然投資巨大,但是全體演職人員的費用支出隻占了很小的比例,演員最高片酬每集沒有超過250塊錢。一位新加坡導演曾考察過《三國演義》劇組,他感慨萬千地說:“你們真正是在為中華民族拍戲!”

四、《三國演義》不僅最重要的戲份是由女導演蔡曉晴完成拍攝,就連片頭《滾滾長江東逝水》、片尾曲目《曆史的天空》、《卧龍吟》等也都是出自谷建芬和王健兩位音樂老師。尤其在創作片尾曲《曆史的天空》時,谷建芬老師認為《三國演義》是一部男性英雄主義色彩非常濃厚的電視劇,那麼應該在結尾為劇中的女性角色創作一首音樂,從女性的立場對這部劇中出現的所有英雄人物進行追憶和詠歎,《曆史的天空》好比是貂蟬的淚水。谷建芬和王健雖然是兩位女性音樂人,但是所創作出的音樂,卻雄渾、大氣,正所謂巾帼不讓須眉。

五、對于呂布這個角色,張光北起初也是不太情願的,理由是導演要求他演繹出呂布見到美女貂蟬後,要表現出“好色”的狀态,這令他很難堪。

...

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戲份其實是倒着拍的。唐國強進入劇組之初,導演先帶他去了漢中一帶,那裡是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地方,在那裡唐國強經過實地采風、感受後,便立即拍攝了諸葛亮“星落秋風五丈原”的戲,得到了總導演王扶林的首肯。而劉備三顧茅廬的戲份,其實是最後拍攝的。

七、在拍攝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戲份時候,蔡曉晴導演要求關羽的飾演者陸樹銘要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焦灼狀态,可惜陸樹銘演繹了N次也達不到要求,最後長歎一聲,結果這個狀态被蔡曉晴捕捉到了,認為這個是最貼切關羽在當時又想釋放曹操、又擔心立下軍令狀。沒能完成軍師交給人物的高度矛盾心裡。

八、《三國演義》劇組一開始選定曹操演員的時候沒定鮑國安,而是找别的演員,但是那個演員比較有個性,生氣了不來試戲,然後劇組就找了鮑國安,後來劇組都特别慶幸,說虧得找了鮑國安。

...

九、《三國演義》中出現了三個版本的趙子龍演員,除了老年版的趙子龍是由我國著名的“老将專業戶”侯永生飾演,另外兩個演員分别是青年演員張山和楊凡。起初楊凡投入演出的時候,演繹的是趙子龍中後期的戲份,武戲并不多。但是面對趙子龍前期的長坂坡、赤壁之戰等戲份,有大量的戲是需要演員騎馬完成的,而楊凡不會騎馬,隻好換了馬術精湛的張山。顯而易見,後者比前者更适合趙子龍這個角色。

十、諸葛亮設祭壇借東風的戲份,的的确确是在冬天拍攝的。當時唐國強為了還原原著,完全按照原著中所說的穿着薄薄的單衣,光腳演出,兩天下來,雙腳凍得通紅。

...

十一、劇中有個細微的鏡頭,那就是楊修之死的戲份。飾演楊修的畢彥君先拍了一遍,當時天氣并不好,光線角度影響了拍攝效果。後來畢彥君又返回劇組,強烈要求導演重拍這段戲,并且表示願意自己負擔一切拍攝費用。後來導演選好了機會重拍,在演繹楊修被推出去斬首的時候,畢彥君臨時加了一個回頭看的動作。雖然隻是一個細微的改動,卻将楊修死不甘心、無可奈何的心裡表現了出來,一度給很多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相信大家在了解了《三國演義》劇組背後這麼多幕後故事後,更能體會到這部劇能夠成為經典,的确是來之不易,那是全體演職人員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