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阿勒泰》感觸最深的還是托肯,如果我是托肯那個開局應該已經天天發瘋了,丈夫死了,能不能改嫁權力在公公手裡,而公公是個封建大家長,他甚至還想把自己嫁給小叔子。夢回王昭君,而且可以看到如果沒有外人的視角知道這些不尋常,用接受傳統的當地視角會感覺這些傳統對女性的枷鎖要深重得多,壓力不止來源于外,也會來源于自己接受的傳統。
托肯和她公公蘇力坦遇到的算是現代轉型,雖然也沒有很現代,但是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影響方方面面滲透而來,比如孩子要接受教育了,不可能一直遊牧不上學,比如女性可以去縣城打工養活孩子了,不用天天在家裡洗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飯。
托肯身上是有一點在傳統框架中發揮能動性的女性主義色彩的。不管公公答不答應,該談的戀愛還是可以談,跨民族也不怕,成不成未知,那也是自己的空間。不知道孩子能不能跟着自己,孩子該照顧依然照顧,做好心理準備會孤身一人改嫁,也盡最大努力争取孩子,同時能說服愛人接受兩個孩子。看上去沒有很主動,沒有最大限度地到處托人幫助,被動地等待命運,但是自己卻也過得有滋有味。很喜歡托肯、女主和庫蘭三個人去參加婚禮的那一路,走出了《小森林》的味道,非常悠閑自在的時光,期待着跳舞、跳舞、跳一整天的舞。
看托肯其實有點理解《步步驚心》和《夢回大清》女主的絕望感,也有快樂的日子,大家一起過年熱熱鬧鬧,但是更多的還是對制度、皇權的恐懼,對個人自由與命運的無法把握的絕望感。若蘭年少時騎馬馳騁,也愛那個馳騁草原的少年将軍,從草原到宮牆内的痛苦或許還有很多妃子經曆過,卻都無法訴說。
托肯的心願最後一一實現了,時代的變化還是幫到了她。她沒有不得不一直做寡婦,沒有不得不嫁小叔子,沒有不得不抛棄孩子,而是帶着兩個孩子嫁給了喜歡的人。
蘇力坦沒有辦法特别好的分析,心理改變的線索不算特别完整。他要固守的傳統和他實際的權力有點不相符合,就有點家家都有個皇位要繼承的封建感,也不好說這是不是外人視角下的錯誤理解。他阻止男女主那一段我腦子裡閃過《羅密歐與朱麗葉》,想不到這麼老套的棒打鴛鴦還能發生,同時也感覺這部劇的傳統感的确比現偶要強,現偶已經很少有專制的老爸用你的未來和她的未來不一樣來反對情侶了,而且兒子的未來還是他規劃的傳統路線。(台偶《放羊的星星》也是哥哥突然去世,弟弟被迫繼承家業,和嫂嫂有感情糾葛,又遇到另一個世界的女主,家庭結構還是像的,隻不過沒有了結構轉型就會變成真的有皇位要繼承。)蘇力坦期待的遊牧生活,兒子與媳婦一起放牧,帶着孫子孫女們一大家子,遇到危險還有手中的獵槍,随着現代化進程在所有人眼裡變得有些怪異。痛苦最深的是托肯,其次是被迫放牧的男主。
如果沒有現代化,單純的結構轉型估計也累得夠嗆。最近看《拓跋史探》想到孝文帝改革估計和男主面對的局面差不多,一大堆遊牧的鮮卑傳統,全是傳統沒辦法跟上新的需要。
劇裡的女性視角的确非常好。用托肯和張鳳俠串起了兩個族群的女性遇到各自的愛情會經曆什麼,與婚俗、傳統、現代發生碰撞。三個女孩一起去舞會快快樂樂自由自在,又心懷愛情的期待。到了舞會則有了男女之分,戀愛、談情、跳舞,再又男男女女分開各歸其位,喝酒爛醉被嫌棄的男孩們,為了愛情也為了輸赢打成一團的幼稚男孩們,女性視角非常有趣,看不到一點男孔雀開屏的傾慕感。
也許因為新題材,女性問題脫離了最近電視上的大女主正确,每個人都做着不夠正确的事。托肯不夠勇敢堅決,張鳳俠戀愛腦還被騙,女主前期膽怯後期沖動,但是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每個人的塑造都更真實。阿勒泰沒有完全的好人與壞人,也沒有完全完美的聖人或大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