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是叛逆動物,片名叫《又是希望的一天》,導演意圖必現。映後觀衆卻說,哪有什麼希望,都是絕望。逼得主演宋甯峰調侃說,我們當時的名字叫《又是絕望的一天》會不會好點。
膠片拍攝,現實主義題材,紀實風格,這部“後疫情時代”聚焦中産城市人群與外來自由從業者的影片,質樸又頓澀,呈現出與時代略顯距離的質地,倒是更像90年代風起雲湧的現實主義作品。

《又是希望的一天》拍攝于2022年的杭州,正是所有人在與Y情共處到幾乎快“斯德哥爾摩“的最後關頭。口罩不再成為必須盔甲,而成為了一種個人選擇。當你想要隐身遁形的時候可以戴上它,當你想要和人真正靠近的暴露自己的時候,你必須要摘下它。
所以在影片裡,危力見外賣員的妻子徐曉霞,他戴着口罩,而徐曉霞卻是不戴口罩的。雖然從法律層面,危力甚至是更占理的一方,但是從道德、良知、人性的角度,他顯然完全落在下風,甚至他自己的内心也無比清楚。所以哪怕他的聲音再大,姿态再張揚,卻無法脫下口罩和對方說話。

如果說口罩和疫情是影片的底色,那算法和被算法裹挾的人就是前景裡的主角。
影片海報的副标題叫“在算法中奮力前行”。
“算法“可以算作是我們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集大成作品,無論你是規則制定者、一線從業者、渾然不覺的消費者,都無一例外活在“算法裡”——外賣行業的配送時間是算出來的,直播主播的流量是算出來的,網約司機的派單順序是算出來的,當然孩子未來所走的道路、夫妻關系裡的親疏也是一遍遍推演、比較、計算出來的。
外賣員承擔的職業風險隻是一個縮影。算法可以帶來多少便利,就會同時帶來多少困頓與挑戰。“算法“的背後不止是科技的力量,同時代表社會的一套标準、一種要求、一雙隐形的手。對于中年人而言,這種“困住”的感受尤甚。

男人總是比女人脆弱,一旦被社會抛下,就好像要被從世界上抹去,慌不擇路。跟随男主人公“危力“的眼睛,我們看到了他被堵在人生中段的恐懼與迷茫。曾經的互聯網新貴,短短幾年,也已經成為”古董“,在全民直播的浪潮裡雙眼迷離。這一刻他面對外賣員的優越感終于退行了。時代的列車轟然向前,平凡人的無力在這一刻交彙。
導演用一個老者在公交車站的自言自語,帶出了他在客觀描摹下的一點點情緒。古人把這叫做——無可奈何花落去。現代人可能會酸溜溜的來一句“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