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感受】

一個出了櫃的文藝小青年,拿攝像機離家出走式的,以留學為賭氣口,反抗着,個性着,拍點日常畫面,配點自以為是的小散文旁白,就是大師了,就演繹痛苦成仙了?

套用影片中的一句旁白:“我在思考,我在這裡幹什麼呢?”

敢這麼拍畫面的,起碼文字功底了得,但可惜并沒有。文藝不文藝,實習不實習。無論畫面還是旁白,毫無意義可言,這種無病呻吟式的矯情,拉着大夥強行交流什麼呢,讓人不适。

非要說這就是意義,那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有無數這樣的時光,我跑到這裡來,看你的,花錢花時間的,是為什麼呢?還是那句:我在這裡幹什麼呢?

電影院裡不斷有人離場,線上那些說看哭了的評論,臉上挂得住嗎?整片靠着一個出櫃的性取向撐着。對不起,沒共情上。

【問答環節】

都要被問到是否是委托拍攝,都不知道拍攝目的和意義,呵呵,第一個問題問的是真好。

除了回答是個人生活還能有什麼可解釋的呢。

第二個問題可以理解是說咱們拿些平時攢的素材,就能剪電影圈錢了?

他否認了,但又無法否認用了。

第三個問題涉及唯一片中有調動情緒的曠工部分,那麼突兀,是情緒化的表現呗?

大部分都是不堪回首。沒錯,是真的不想再看。

第四個問題聲音的處理,并不匹配畫面和文案,是有什麼獨特的考量?

問得好,我還忘了毫無意義的還有聲音了。原來是學習性的嘗試,好家夥,觀衆是被練手的。

第五個問題,現在的影像形式那麼豐富,你這些會有市場嗎?

避重就輕講電影院的觀影必要性,真搞笑。讨論的又不是電影院沒市場。

【觀衆交流】

第一個問,為啥叫這名字,怎麼理解溫柔。

又是一個側面舉證沒看懂的。名字越簡單越好,拍啥叫啥,這不是更模糊了麼?恰恰是因為拍的啥溫柔啊?沒看懂。哦,說溫柔就是媽媽,跟他媽對抗自己性取向問題,把媽媽氣的直哭,說媽媽是溫柔的,看這深邏輯。

第二個問,性取向在家庭關系中的理解與被理解,有什麼給年輕人的建議。

既然拍了,就不該回避吧!居然傳授的經驗是,如果很突然的說對方無法接受,那就一點一點滲透才行。這像是小孩子一樣的幼稚逃避的解釋吧。躲了,緩釋了,矛盾就不存在了嗎?而且你在電影裡可是用突然的方式快速嘩衆取寵襲擊了觀衆哇!

第三個問,找到這些拍攝素材的時候,自己與電影的關系覺得改變了嗎?

自己認識到自己的矯情了嗎?會拍電影了嗎?拍之前還有計劃,拍着拍着就有新内容了,盡量不跑偏,總之咱就是沒腳本,全靠群演。

能夠感覺得到,大家都在盡量禮貌的交流了。實在聽不下去也沒必要繼續聽了,起身離席。這一場看完,我覺得我也可以當導演了。年輕新銳導演,我隻看到了年輕,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