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從網上看到有關“校園霸淩”的新聞,在心疼受害者的遭遇時,也希望相關事件能夠得到重視,避免更多人受到傷害。直到看了《女心理師》,才深刻地認識到,原來校園霸淩的後果這麼嚴重——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就算是旁觀者也可能深受其害。

...

在《女心理師》最新的案例中,職場人莫宇不懂得如何拒絕别人。無論是累活還是急活,隻要遞到他手上,都來者不拒。即便是不屬于自己的工作範疇,莫宇也會硬着頭皮完成。但結果卻是,同事聚會刻意落下他,一起去唱k不帶他,反而讓他加班幫忙善後。

...

莫宇覺得自己被孤立,被排擠,為了努力融入集體,不做一個被冷落的局外人,他請同事喝奶茶,渾身濕透也要再次擠進電梯幫同事帶咖啡。但努力卻換來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同事依舊不領情,反而變本加厲“欺負”這個“軟柿子”。莫宇的行為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他痛恨自己的這種軟弱性格,卻很難走出心理桎梏。

看到這個案例,想必能引發很多職場人的共鳴,尤其是作為新人,很難對别人的要求說“不”,即便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疇,瓜分掉自己大部分時間,也強忍着不适閉口不說。時間久了釀成的結果就是,别人早已習以為常你的努力迎合,卻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實訴求。

...

小莫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即便他人的麻煩給自己帶來傷害,也絕對不會說“不”,這種一味地讨好别人,委屈自己的行為簡直太緻郁了。

所以,在與心理咨詢師賀頓的交流過程中,小莫說出了自己内心的苦悶。事實上,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的小莫,其實是怕拒絕他人帶來的後果是自己所承擔不了的,也怕自己陷入更危險和艱難的處境。

...

這種“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其實是源于莫宇不堪的童年遭遇——被校園霸淩帶來的傷害困住,長時間無法走出。

...

因為拒絕幫同學打掃衛生,小莫成為了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他想反抗,但自己的能力有限;他試着向父母尋求幫助,卻被父母的三言兩語搪塞過去。

...

這段劇情看得人實在揪心。父母忙于工作,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過程,甚至覺得遇到麻煩的孩子才是那個麻煩制造者。

...

“如果别人不喜歡你,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台詞簡直真實又冰冷,這也讓小莫潛移默化的認為自己被欺負,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做得還不夠好,如果當時不拒絕别人,自己也就不會被欺負。

...

當作為旁觀者的莫宇,看到别的同學被欺負時,為了不給自己惹麻煩,選擇了沉默,之後卻是無限的内疚與自責。他恨自己太膽小,沒有第一時間幫助同學,為了減少強加于自己身上的罪惡感,在之後的生活中,他努力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内心深處更有一個聲音在時刻提醒他,作為一名職場人,拒絕别人會重蹈覆轍,帶來與之前相同的校園經曆。

...

受害者怕被再次傷害,忍氣吞聲;旁觀者為了保護好自己,沉默不說。校園霸淩對一個人的影響顯而易見,甚至這種傷害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養成。作為父母,當孩子發出求救信号時,真的要重視起來,很有可能你的孩子就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同時,老師也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要讓更多的孩子被校園霸淩傷害。都說好的童年經曆會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經曆需要一生來治愈。劇中的莫宇,在賀頓的正确引導下,一點點與自己和解,努力變得更強大起來,真的希望現實生活中遭受過校園霸淩的人早日走出陰霾,積極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