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挫敗的理性

看第一遍的時候的兩個感受就是一頭霧水以及乏善可陳,

(i)一頭霧水

這主要是因為,我是帶着一種“排除所有可疑人物→就會找到兇手”這樣的邏輯思維去看電影的推進,但這樣的邏輯思維卻讓我在找兇手這件事走的越來越遠以及撲朔迷離;

(ii)乏善可陳

是因為,已經有太多的電影拍過那個年代對人性的壓抑(這麼表述并不準确也不恰當),如受虐傾向、異裝癖、師生戀/婚外情,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司空見慣,但在那個年代卻會要你命的事情。正是因為看過太多同類型的批判性電影,導緻了我的“品味”已經足夠高了,以至于這部分的内容并沒有在我的心裡引起太大的波瀾。

(二)命運與理性

但這部電影封神的地方就在于:如果我有了這樣的感受,那麼就意味着我“着了導演的道”。電影中的馬哲不可就是這樣的人嘛,想要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抓到兇手,而理性自然會讓他隻關注如何實現找到兇手這一目标,而當那些與案件相關的小人物的秘密既無助于實現這一目标,那麼理性自然不會給予他們的秘密過多的重視。但這最終造成的結果是那些被暴露秘密的小人物相繼死亡,且理性在我們找兇手這件事反倒沒幫上什麼大忙。這也給我兩方面的感受:

(i)理性在命運面前的無力

我覺得導演這種拍電影的手法很高明也很新穎,讓觀衆切實的參與進這部電影之中,并在最後告訴觀衆,看吧!這就是你們堅守的理性,在那個年代又能有什麼用呢?或者說,理性在命運明确是無力的,命運并不是以可被理性駕馭的方式出現的。

(ii)理性是命運的幫兇?

除此之外,當我持有一種以實現目标為唯一導向的理性思維時,并産生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是泛善可陳的感受時,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統治者的模樣嗎?他們的理性讓他隻去考慮最能目标實現的手段,雖然這實現了目标,但又會留下多少時代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