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動畫《聊齋:蘭若寺》這部電影改編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雖然票房和口碑不太佳,但拼盤式的故事情節,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不過風格再統一一點也許會更好。
這部動畫電影在以下方面還是值得一看:

影片采用“1+5”的叙事結構,以蒲松齡夜探蘭若寺的《井下故事》為主線,串聯起《崂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和《魯公女》5部故事。
通過古井這一意象構建超現實叙事空間,讓故事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實現了古典志怪文本邏輯與現代動畫視聽語言的巧妙嫁接。
02 多元視覺美學
電影每個篇章都有獨特藝術語言,指向東方美學核心意境。如《崂山道士》采用毛氈風格,通過千萬根虛拟毛線編織視覺奇觀。
《畫皮》則運用宋畫特征,以對稱構圖、留白鏡頭等營造古典凄美的氛圍,打造出一場動畫美學的狂歡。
03 當代視角改編
影片對原著的改編注入了當代視角,如《蓮花公主》将原著中“婚姻交易”情節改寫為少年友誼。
《聶小倩》在民國亂世背景下,将人鬼戀升華為對“生存與情感”的叩問,讓經典故事更貼合現代觀衆的價值觀。

電影圍繞一個“情”字展開,前兩個故事探讨人性,聚焦貪心、真心,後三個故事圍繞情感關系展開,呈現亂世情、夫妻情、生死情。
《魯公女》中魯公女與張于旦跨越生死的愛情,更是将情感濃度拉滿,極具感染力。
05 精妙配樂設計
配樂融合傳統民樂與現代音效,古筝、古琴等樂器與電子脈沖碰撞,不同篇章的音樂完美契合情節氛圍。
如《崂山道士》中的诙諧旋律增添童趣,《聶小倩》裡的哀怨曲調強化情感張力,推動着情節發展。
06 傳統文化傳承
影片将民族審美灌注于電影之中,故事背景貫穿半部中國曆史,體現中國文化的流淌和綿延。
同時,《蓮花公主》的“花朝節”、《魯公女》的黃泉往生界等設定,都堅持中國文化的設計落腳點,傳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1. 佛手蓮花會吃人,你說誰是魔?
2. 我雖為妖,卻比人更懂何為真心。
3. 人的世界太複雜,難分是非;鬼界反而黑白分明。
4. 每一個靈魂都有其歸宿。
5. 人間有情,鬼亦有情。
6. 從此世間再相見,也不再相識。
7. 人生頗苦,憂患難知,不妨在此靜待機緣,說不定能救得一命。
8. 心中有一劍,俠義走四方。
9. 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
10. 小女子隻求片瓦遮身,三餐溫飽即可。
11. 仙乎乎,幽我于廣寒。
12. 夢,卻也并非全是一場空啊。
13. 如果是夢的話,未免也太真了吧。
14. 不管來世你在何處、是何人,踏遍千山萬水,總會再找到你。
15. 你想過沒有,若我重新投胎做人,我便不再記得你,也不會記得我們之間發生的任何事。
16. 人心如蘭,蘭若寺中自有真情。
17. 妖亦有道,人何以堪。
18. 真情不在外表,而在心中。
19. 魚蛋,九瓣蓮花開的那一天,你送我去黃泉吧。
20.一方淨水由有相處知虛妄,幾則亂談自無羁間見真情。
我是雲空草,一起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終身閱讀、終身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