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這部片子的寓意,也中意它回答到的困擾我已久的問題:“為什麼人類走到了5G時代,有時還是不能溝通?”(這也是原片裡的念詞)

媽媽坐在孩子身邊戴上耳機,聽到汩汩的心跳的時候,答案就有了。

這個畫面是具有哲學性的,我仿佛覺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無論是肉體亦或是心靈,皆是宇宙的引力在作祟——母嬰之間依靠分娩,伴侶之間生發魚水之歡,朋友之間借由擁抱,陌生人之間賴于握手或貼面——早在語言存在之前,很多身體上的信息已經生發了更為複雜的溝通,這些也是電子信息技術難以承載的。

而這個影片還處理得很好的地方,是溝通之間的分寸感、邊界感、隔閡感,也就是片名所呈現出來的“幹擾”:母子之間的溝通是僞裝出來的“恰如其分”。兒子在溝通中是欲言又止的,他對母親有怨念更有防守。母親在溝通中是寸步不讓的,甚至有攻擊性,施加在兒子身上的情感是委屈和不甘。兩個人,一個防禦拉滿,一個進攻拉滿,他們之間的邊界就極為薄弱,呈現出有來有回的拉扯。很多鏡頭語言的細節也成功支撐了這樣的含義。

我很喜歡前半部分呈現出的母子矛盾,它是有力的鋪墊,正是因為二人咬得很死的暗中拉鋸,才讓最後“兒子勇敢且簡單地向母親抛出疑惑,母親靜靜地傾聽兒子的心跳”的畫面,極具張力,呈現出攻守易勢的美感。

看完之後我還産生了很多想法,我覺得“宇宙幹擾”是親密/人際關系的極佳喻體:

如果我們把個人比作星體,把人類比作宇宙——人類的近250萬年的演化史對于某個人的一生而言,就像宇宙對于地球,幾乎接近永恒和無限。無論是人,還是地球,都太孤獨了。我感覺引力場就像是造物主給孤獨的小孩的禮物,把那麼多星軌盤到一起,讓星星們聚集起來遙相對望,化解孤獨。

而屬于人類的引力場則是記憶吧,個體的人是孤獨的,他們在自己的記憶裡剝離出片段并咀嚼和消化,又反刍出食糜,把紮胃的人情關系挑出來,再消化、再咀嚼,如此反複,就會一直有一段關系沒有被消化掉,那人就一直不會孤獨——隔着記憶的長河,與過去的人遙相對望。他又讨厭又記恨她,卻是他自己的選擇,他越恨她,卻也越親近她。

如果無法對望,我們陷入盲區,便在意地計算起距離,把距離當做擋箭牌。

我們衡量星體之間的距離,用宙代紀世和宇界系統來分别定義星體之間的時間與空間差距。我們借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用暴力入侵或者寬容接納來消解肉體上的潮汐,用語言文字音樂美術等工具來彌合心靈間的褶皺,再用傾聽與訴說去丈量情感的遠近。

從自然規律而言,除非空間坍縮或者折疊,否則星軌與星軌之間鮮少交集,距離既是借口,卻也客觀。那怎麼化解孤獨呢?

星體在自己的軌迹上發光發熱,産生的能量場域是會波動的,波動的引力穿透那些所謂的,宙、代、紀、世、宇、界、系、統,吸引着相似的頻率靠近,又排斥着過度的侵入。偶爾會有運轉過載而信号中斷的時刻,相融與相斥的博弈卻從未消失。

相互作用的引力,竟然成了關系存續的原始動力。

母與子之間,在疏離時感知牽挂,在警惕時又放不下親近。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大抵如此吧,拉扯便是引力,摩擦便是幹擾,關系是有開有合的。

另外,本片是很鼓舞人心的!

片尾,新郎擡頭仰望布滿led小燈的廣告牌(宇航員面對繁星閃爍的宇宙),這一幀靜靜地拾掇和收納起全片的情緒,那些母子關系的釋懷、初為人夫的迷惘、面對未來的怯懦亦或勇敢,都交給宇宙、交給星空、交給未來,甚至交付給未知。

這個畫面也讓我想到《我失去了身體》:斷手跳躍之時墜入車流湍急的大馬路,它乘着風、馭着傘,在車流裡跌跌撞撞,眩暈之中,它看到車燈交彙成了璀璨的星空,它兒時的宇航員夢,實現了。為什麼我要把這兩個片子放在一起?《我失去了身體》是激烈和運動的,本片是相對平靜和緩和的,處理方式不同,但是共同情感有相通之處。看到本片裡新郎仰望燈海的一幕,我所感歎的,也是畫面中未點明卻展現給我的心境:“星星們,我要帶着勇氣起飛了,嗯。”

另外,我還迷迷糊糊聯想到一部裝置藝術的超短片,《在另一個夜晚》,講的是螢火蟲在光污染嚴重的城市裡消失了而鏡頭一直在尋找螢火蟲的故事。本片的畫面裡,些許鏡頭,比如新郎坐在婚床前憶起兒時的宇航員頭盔,時空交錯的畫面裡,一顆豆大的小紅點,非常輕盈地溢出和飛舞起來,随後便飛向了高樓之間。小紅點于我而言,觀感就像是承載着希望和解脫的螢火蟲,是象征着人與人之間逐漸消弭的5G以外的真實溝通,它像“希望”一樣再次出現在城市空間裡,化解了鋼筋水泥森林中那些嚴肅的、抗拒的、失語的部分,帶來了活潑之感,順推整個影片在節奏上出現轉折。

我特别感動這一幀,可能是因為最近正在看項飙等人合著的《你好,陌生人》,裡面有個概念叫做“透明不透氣”,比如玻璃就是一種有限可交互的材質,符合這個概念。如今的高科技時代,人與人的關系就接近于此概念。科技促使公共空間抽象化,人與人之間依靠作為第三方的平台進行連接,同時數據化又使個體之間毫無隐私可言,那麼人際關系就變得沒有實質性聯系卻又格外透明,是公共但又形式的。而本片體現出的最後人與人的關系是落在身體化的溝通上的,比如心跳、比如“媽”這個稱呼,這帶給人的感覺是“透氣不透明”的,就像樹葉啊、泥土啊、帶有灰塵顆粒的空氣啊,頗具朦胧的示意和美感。引用書裡的一句話來補充說明我對此片鏡頭語言和情節設置的感悟吧:“靠着永不停息但往往不可見的物質滲透和交換,生命才得以維持。”

最後,我認為此片是具有留白的藝術的。片尾還讓我想到一篇短篇科幻小說,是金草葉的《關于我的太空英雄》。在這篇小說裡,宇航員躍進海裡,拒絕執行航天任務,對進步史觀提出了質疑、甚至引起了全民對進步史觀的解構。這讓我聯想到,一次一次的勇敢,一波又一波地歌頌勇敢,才造就了宇航員的起飛、推動了母子間的冰釋前嫌、促使了人類文明的螺旋上升似的奇觀。那如果下一次、再下一次,宇航員選擇不起飛呢?更多的宇航員沒有起飛呢?這個過程和《西西弗神話》所體現出的精神是否有違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