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于微信公衆号「雜談電影影視」
雖然不如《哈姆雷特》《麥克白》那樣有名,但《科利奧蘭納斯》依舊是極有水準的莎士比亞戲劇,而2014年由提姆·範·索默倫執導,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英國國家劇院出品,在丹瑪爾倉庫劇院演出的話劇則更為精彩絕倫。故事發生在古羅馬,羅馬的将軍科利奧蘭納斯在被流放之後向自己的國家發起複仇。
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故事,但複雜并不意味着難以理解。前半段樹立起的各種矛盾沖突,都會在最後一場戲中釋放出戲劇張力。本劇由許多場戲構成,因此常常會涉及到場景的轉換,但這些部分都經過了很巧妙的處理,聲光色運用的極為出色。
科利奧蘭納斯并非主角的本名,而是在他立下戰功之後,以被占領的城市為名的稱号,象征着軍人榮耀。科利奧蘭納斯是英雄,戰果累累,但他并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他回到家鄉,被推選為長老,但他的高傲與他人的教唆使得他被人民仇視,被流放。這一段的進程充滿矛盾,沒有任何人的任何決定是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的,于是許多矛盾和暗線已經埋下。于是在第二幕,科利奧蘭納斯即将複仇時,依舊有許多因素牽制他的行動。他與昔日敵人的聯盟,對自己家鄉的仇恨,注定使他走向了一條不歸之路。為了逃避滅亡的命運,他的親人都來求情,并且指出他的矛盾——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沒有絕對的好下場。這使他心軟,本身堅如磐石的内心被鑽出一條縫隙。母親與妻子對生的渴望是如此真摯,她們的情感外露并不虛假。于是他的内心陷入無解的境地,一切矛盾和掙紮都在最後一場戲激化,令人動容。最後,死亡是唯一的解脫。
最後一個場景神乎其神——科利奧蘭納斯被倒吊起,身體旋轉,血液噴湧而出,母親站在一邊,天上櫻花飄揚。
在本劇中,并沒有任何非黑即白的處理與論斷。例如科利奧蘭納斯的流放,并不能歸結為完全是某一方的錯誤——所有的道德論斷都是矛盾的。但最終我們又站在科利奧蘭納斯的視角來看待複仇,因此還是被視角局限,于是最後一場戲将視角開闊,使得内在隐化的矛盾顯現。有了更豐富的視角,就有了更複雜的情感。
在劇中,平民的形象是有多次轉變的。科利奧蘭納斯打了勝仗,把他看作英雄;科利奧蘭納斯的形象崩塌,人民唾棄他;科利奧蘭納斯即将複仇,人民跪下搖着尾巴祈求饒命。羅馬的群衆是無知且可鄙的,推動情節發展的最核心情節——流放便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人民似乎隻會跟風,隻看得見威風凜凜與惡人的煽動,最終差點落到自取滅亡的下場,但科利奧蘭納斯也是情緒易被左右的人。他也同樣盲目和意氣用事,最終走向死亡。雖說英雄與民衆的關系才是劇目的核心主題,但情緒對人命運的左右,以及在還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意氣用事的後果,似乎才是莎翁用外殼掩埋起的核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