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于微信公衆号:「雜談電影影視」
作為一部同性電影,《阿黛爾的生活》并不像《斷背山》一樣,對雙方的戲份留有相同的篇幅;相反的,正如片名所指出的一樣(法語原名La Vie d'Adèle,直譯便是“阿黛爾的生活”),導演讓視角集中在阿黛爾上,着重描述阿黛爾的整段經曆——包括認識艾瑪之前與艾瑪分手之後。
托馬斯并未能走進阿黛爾的心,但托馬斯卻為阿黛爾動心。于是兩人在街邊的第一次見面時,兩人對話時的正反打鏡頭,面對阿黛爾時用特寫鏡頭,面對托馬斯時用過肩鏡頭,表現兩人的狀态不同。而相對應的,在阿黛爾和艾瑪的關系中,兩人的關系卻是平等的。或許艾瑪更有經驗,而阿黛爾隻是情窦初開,但在這段關系中,兩人是平等的,并沒有誰主導誰。兩人互相愛慕,一見鐘情,相互尊重,但最終還是分離。
在與托馬斯交往時,阿黛爾主動提出分手,即使對面是一個懂得如何搭讪,關照人,也有些許帥氣的青年,但阿黛爾卻覺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阿黛爾并不愛那個男孩,隻是出于面子和禮貌。同樣原因的第二次會面前,阿黛爾在街上偶遇了一個藍發的女孩。正如英文片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藍色是最溫暖的顔色),她首先被藍發吸引,然後兩人擦肩而過,再回頭。這一場戲,拍得極有質感。
阿黛爾與艾瑪的相遇,或許是緣分,或者宿命。當阿黛爾清楚自己的性取向之後,同學向她表明,自己隻是鬧着玩的。于是阿黛爾感到被抛棄,感到孤獨,她離開廁所的鏡頭,也是全片唯一的運動手持長鏡頭。她來到了同性酒吧,不知是正好在那裡遇見了艾瑪,還是艾瑪在那裡等她。
然後呢?
然後,當然是愛情。
雖然是同性間的愛情,但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攔與困難。沒有周圍人的偏見和與環境的鬥争。她們與其他人談論彼此,就像談論異性戀戀情中的戀人一樣。兩人互相愛慕,共同生活,吃很多東西。艾瑪追求着高遠的藝術,并且慫恿阿黛爾不要浪費自己的藝術天分,但阿黛爾隻想做一個安定的幼兒園老師,理由是她喜歡小孩子,或者說她希望有一種安定的生活。又或者說,她期待着安定,與孩子在一起時,阿黛爾心裡類似母性的感情被激發出來。但她是同性戀,是不會有孩子的,除非領養。
影片把時間的流逝模糊化,沒有任何标志的,時間來到幾年後,艾瑪的頭發不再是藍色。或許在那時,往昔兩人在一起全都是溫柔,但現在,她的頭發不再是藍色。藍色不僅是一個符号,而是串聯起往昔和現今的因果,模糊,但可察覺。
隻是相愛不一定能長久,性格不同,追求不同,這些并不是本初罪過,不是罪過的存在,總會存在。天下所有有情人,不都是這般境地嗎。
于是兩人分開了。以前阿黛爾會吃很多東西,但現在選擇點起一根煙。
與阿黛爾不同,艾瑪依然有人陪伴。她隻愛女人,但阿黛爾隻愛她,隻有悲傷。
時間會抹去一切,阿黛爾依然悲傷,艾瑪卻是另一種生活。
“你已經不愛我了。”有時候愛隻是出于習慣,你以為你還愛着我,但我是真真切切愛着你。
我所最懷念的,是以前的日子,那時候你的頭發還是藍色。你的頭發不再是藍色,所以我泡進溫柔的海裡,你的顔色包圍着我,再也不會有這樣溫柔的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