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均這個角色很難。
從表層上看,他是大宋的少年将軍,這決定了孫均的扮演者必須是一名年輕演員。
因為《滿江紅》節奏很快沒有大篇幅的人物鋪墊,所以,孫均必須讓觀衆第一眼就相信這是一個久經沙場、功夫老練的軍人,全身散發着銳氣和狠勁兒,面對其他角色時,在氣場上不落下風。

同時,這個角色的内核複雜而精彩,矛盾且壓抑,割裂又關聯,極具張力。如導演張藝謀所說,孫均這個角色蕭瑟肅殺,還很孤獨。
他很年輕,但質感厚重。
滄桑曆盡,最終寄居在相府籬下,看上去是少年得志的小小統領,殺伐狠辣,實則,自己也走不出“走狗”的罵聲,但也不敢直面本心的忠肝義膽——不敢反,也不信反得動。

從文本上來看,他是貫穿全片的最核心角色之一,其三次反水的劇情是影片的高潮點所在,而這三次反水也各自承擔着不同的功能。
第一次反水,是孫均和張大的互訴衷腸,實現人格上的覺醒,完成張大線的收尾。
第二次反水,要打破前面剛剛帶給觀衆的感動,以極其逼真的反派表現欺騙觀衆,甚至為全片氛圍留下一抹絕望驚悚感。

第三次反水,又以大量的台詞來支撐,颠覆先前的孫均,直面其先前不曾流露表現的真我。這次反水不但要将《滿江紅》這個貫穿全片的“麥格芬”收回,更是孫均這個角色弧光的最終完成。所有的隐忍壓抑情緒,都要在這次反水中釋放,所有的割裂矛盾,都要在這次化解,但也要做到有條不紊,保證孫均和秦桧之間的對話有來有回,有情有理。

從表達上看,孫均是“保家衛國”和“記憶無法抹去”這兩個核心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從張大等人的手中接過了這些精神,又要在最後一幕,将這些精神薪火相傳給幾千士兵,給銀幕外的每一個觀衆,這也需要飾演孫均的演員在表演上有足夠的共情能力,全片不能洩氣。
他也是核心角色中,最年輕的一個。

所以,他的全軍複誦,他的覺醒與選擇,決定了《滿江紅》的格局和立意,決定了浩氣與希望的傳承和長存。他也是觀衆澎湃激蕩心情的最高潮——張大口中這個不賭局賭人的計劃,到他這兒,終于賭赢了。前面的種種壯烈犧牲,在孫均的牽引之下,有了明朗的意義和價值。

從文本到呈現都飽滿的孫均,是易烊千玺的。易烊千玺接下了張藝謀導演的邀約,飾演了孫均這個角色。好像,放眼整個影壇,忽略所有複雜的場外因素,似乎隻有易烊千玺年紀和質感合适,也有這個能力去嘗試孫均這樣的角色。易烊千玺也有着内斂、含蓄、安靜的性格,這樣的天性和孫均身上的隐忍複雜也頗為契合,好像他隻要披甲持刀,觀衆便能從他的眼神中窺得孫均的性情。

易烊千玺适合去演孫均,但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演成孫均。畢竟跟他搭戲的是沈騰、張譯、雷佳音這些爐火純青的演員,在監視器前盯着他的是閱人無數的張藝謀,對于他這樣一個20出頭的年輕演員來說,飾演孫均依舊是不小的挑戰。

很欣慰的是,易烊千玺這次又成了。在張譯、雷佳音這些實力派精準的表演面前,他做到了同台飚戲也不落下風。該收的時候收着,該釋放的時候釋放,麻木與感性的狀态都松弛、自然、沉穩。尤其,尾聲和真秦桧的對峙中,他為張大等人犧牲的悲怆心情,糅合在與秦桧鎮定從容的較量中,沒有用力過猛,同時又耐人尋味。難忘一句台詞,“時時刻刻想,也時時刻刻不想”,大概是這樣。

同沈騰、嶽雲鵬這些特點鮮明的演員對戲,表演形式和氛圍很容易被對方帶偏,但易烊千玺依舊全程保持着自己的氛圍氣場,在沈騰感染下隐忍讓孫均的個性得以體現。

那些台詞上的語氣軟硬和詞句頓挫,那看似不經意不自知的沉靜淚光,那種老成狠辣、少年銳氣、殺伐淩厲和慷慨孤獨,都有。易烊千玺把握得自然而有感染力。也讓觀衆看得分明,這不是易烊千玺,孫均身上沒他的影印标簽,這就是一個困于泥沼最後掙紮到覺醒的英雄,讓人感動又振奮。

孫均因為易烊千玺而活了起來,易烊千玺也因孫均再次證明了和一衆頂尖演員對戲的本領,并且收獲了一個獨一無二、動人心處、銳利又懷柔的角色。似乎冥冥之中,孫均一直在等着易烊千玺,而易烊千玺也一直在等着孫均。戲裡戲外,這個角色和這個演員之間都是有共鳴點所在的。

《滿江紅》和孫均,很難讓人不聯想起易烊千玺的另一古裝作品和角色。《長安十二時辰》他同樣飾演了一個有抱負有理想,在正義和政治中有所徘徊的朝廷要員。他飾演的李必,最終守在黎民蒼生前,不退。而他飾演的《滿江紅》中的孫均,最終守在家國忠義前,不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