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中國人更愛買房的了。
房子不僅象征着财富,自由。
對中國人而言,有了房才有家。
有房,還更是一種尊嚴與臉面。
但房子,又豈是你想要就能有的嗎?
有一家人,在全中國房價最高的城市,做了整整14年的“買房“夢——
...

香港,全中國房價最高的地方。
寸土寸金,高聳入雲,樓房密集程度看了都犯頭暈。

成功在這樣一片土地買到自己的一套房,叫做“上車”。
有錢人貨比三家,多買幾套,就選一套喜歡的,訂金幾十萬沒了也不介意。
沒錢的隻好排隊等抽簽,運氣好的,以低于市值的價格拿下“居屋”。

還有人主動要求減薪降職,就為了輪到一個“公屋”資格。
但除非你露宿街頭、家庭0收入,即便是沒有工作的獨居老人,要等來一套公屋也要至少花上好幾年。
“上車”這件事,成了很多家庭唯一的奮鬥目标。
車志明一家便是如此。

14年的時間裡,他們看了上百套房,各種看房小技巧早已信手拈來。
甚至為了多省點錢,兇宅都毫不避諱。

為了湊齊首付,節約開支,能省則省,能占的便宜絕對不放過。
比如超市試吃,直接吃飽了再走人。
買魚的時候,多等一會兒魚死了可以買走,價格比活的還便宜不少。

女兒在外打工的工資,回來還要上繳“交房租”。

兩公婆簡直是行走的計算器,省了就是賺了,首付的錢也就多了。
正好,車志明的好兄弟阿孝終于蹲到了公屋的名額。
公屋裝修要花一個月的時間,阿孝沒地方住,就跑到車志明家求收留。
正想把兄弟趕出家門,車太聽聞酒店一晚要五百多,空氣裡的算盤立馬打響——
我們把房間租給你!
自己人,絕對優惠價,包吃包住,夠客氣了吧!

正當車家竊喜又賺了一筆時,阿孝也沒虧,帶着兒子兒媳就住了進來。
“想怎麼住都可以”,這不都是你說的嘛。
把車太氣得七竅生煙。
這邊阿孝一家鬧得雞犬不甯,那邊車志明也倒大黴:
被一個尖酸刻薄的阿婆“碰瓷”,還被投訴了。
在超市工作的車志明,為了湊齊首付,向來當牛做馬、笑容滿面。
看到阿婆偷偷帶着狗溜進超市,還弄壞了進口水蜜桃時,他還堅持挂着職業微笑。

直到看到一枚金戒指——
這是他離家出走的老爸,和生病去世的媽媽的定情信物。
原來這個胡攪蠻纏的阿婆,就是當年破壞他家庭,還不讓老爸見媽媽最後一面的“狐狸精“闵老太。
車志明一下子喪失了理智,跟闵老太吵了起來,還被人拍下視頻傳上了網。

如果不去找阿婆道歉并獲得原諒,超市的形象和他的工作就全都沒了。
不得已之下,車志明隻好拉下臉,去跟昔日的“仇人”開口道歉。
沒想到,卻成了闵老太的一顆“棋”。
闵老太有兩任老公,和第一任老公生下的兒子要娶了個日本老婆,要帶着孫子移民日本。
闵老太舍不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要離開自己,每天想方設法想讓兒子留下來。
正好車志明駕到,便将計就計騙兒子,二老公的兒子車志明也要來搶家産了。
電話那頭的兒子瞬間緊張,立馬飛回來準備理論一番。
有家的人,想要一套自己的房子;
有房子的人,卻渴望有個熱鬧的家。

《上車家族》一開播,就火了。
首集跨平台直播收視高開23.2點,是TVB自今年四月以來兩線劇首播最高收視劇集。
豆瓣評分一度暴漲到9.1(目前8.8),是今年評分最高的港劇。

原因很簡單——太紮心了。
買房,是中國人永恒的話題。
生存要買房,結婚要買房,孩子上學也要買房。
房子牽扯了無數國人的一生,是安穩,更是一份臉面。

堅持要“上車”的車太太,做夢都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從小到大,都在和表妹無止盡地攀比。
比到最後,全盤皆輸,但唯獨房子一定要比她強。
“我死都不會住居屋”,因為當年表妹住的就是居屋。

為了滿足老婆的心願,車志明甚至想出了讓女兒假裝露宿街頭的損招。
還假裝毆打女兒,當街上演家暴戲碼,企圖能有機會排上一套公屋。
卻被社工無情拆穿:“家暴其實在香港很普遍,不是人人都能申請到公屋的。”
更諷刺的是,社工問:“先生,你有沒有性侵你的女兒?”

還有天天帶人看房的中介小哥、努力工作的日語老師……
這個世界裡幾乎所有人,都在為了房子拼命。
唯獨車志明的大女兒十分抗拒。
從小就被媽媽克扣打工費用,拒絕用自己的名字去申請居屋。
她抗拒自己的人生被房子所壓制着,一輩子隻能為了房貸而生活。

她更痛恨像媽媽一樣,隻圍着房子團團轉的人生。
大女兒像是現在很多的年輕人一樣,向往自由,不畏懼漂泊。
甯願一輩子租房,也不願為了買房而耗盡一生能量。

但漂泊到最後,總歸是要定下來的。
在他人眼裡,闵老太有房、有錢、有兒孫,人生早已圓滿。
為何性格還如此扭曲,難以相處呢?
她要的,不過是有人說話,有人陪伴罷了。

每天動不動投訴,和鄰居争吵不停,實際上是為了偷聽别人家聊天的聲音,感受屬于“家”的氛圍。
房子對于她而言,不過是維系和兒子之間關系的工具;
卻也隻剩那個軀殼罷了。
我們無法絕對地劃分“上車”這件事,到底是對是錯。
安穩或是冒險,都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但願所有人在為了“上車”拼盡全力的時候,能夠想明白:
買房,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了家,房子才有了它的意義和溫度。
但房子,也不一定就是家。

*本文作者: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