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好多人說吳伯太不要臉了,他對何母居然沒有慚愧之情。我又分析了一下,我覺得吳伯這個時候的情緒應該是介于回憶親屬俱喪的悲痛和當年何府的見死不救、上位者冷血營私的刻骨仇恨。這種恨意讓他即便意識到錯殺了何母,仍會安慰自己殺的對。我第二遍複盤的時候,我覺得是不是演員演的偏差了,但到那個小男孩和第13集何父補全情節,我才理順邏輯。這并非單純的蠻橫不講理,而是源于他被時代局限的認知,他不知道何父當年實為形勢所迫,更看不清真正的罪魁禍首在更高層,或許看得清,但他的眼界與能力隻能讓他将仇恨鎖定在何父身上。在他看來,哪怕錯殺了何母,也能讓何父感受到同樣的喪親之痛,我的親人受盡折磨而死,而你一家享盡榮華,你的母親無辜,我的親人難道不更無辜?這份扭曲的邏輯,成了他自我合理化的支撐。
何母吐血的時候,他心存死志,本身親人全死他活着的執念不過是想拉一個享福的官商做墊背。他夠不到更高層的權貴,即便遇上何父也未必能進門,何母不過是他能觸及的最“合适”的目标,所以才會說出“何母是倒黴死的”這種話,來為自己開脫。
而當何惟芳要殺他,蔣幫他攔下的時候,他臉上浮現的愧疚和想要再次以死了解也是真的。他并不是純粹的惡人,當意識到自己傷害的是真正無辜善良的何母,良心的譴責讓他當場就想了結自己。往後多年的贖罪之路,除了對何母的虧欠,另一個支撐點就是那句“她是倒黴死的”,這句自我安慰像根刺,既讓他能勉強活下去贖罪,又時刻提醒着他無法真正逃脫的罪孽。這種“殺得對”與“良心難安”的反複拉扯,恰恰構成了這個角色最真實的複雜人性,被仇恨裹挾卻未完全泯滅良知,用自我欺騙掩蓋罪孽,又在贖罪中背負着永恒的矛盾。
在錦繡芳華裡,吳伯結局沒死被很多人看成劇情敗筆。但我覺得它非但不是敗筆,反而是全劇最具深意的一筆,楊雲珍(何母)和何惟芳對吳伯的寬恕并非簡單的聖母式原諒,而是基于階級壓迫、人性覺醒與作品核心主題的深刻交織。這種原諒并非對過錯的縱容,而是對個體困于時代的清醒認知,以及對“打破仇恨鍊條”的主動選擇。
何母的善意始終系于災民之身,可深宅高牆隔絕了外界的一切,讓她困在信息的盲區裡。她滿心笃定,自己視若珍寶的冰晶牡丹一定能救百姓于水火,卻從吳伯口中得知院外早已屍橫遍野,萬千災民竟因這一味藥的延誤生生熬死。當明白吳伯此行是為複仇而來,她心底翻湧的愧疚無法抑制,那是善良者對生命苦難最本能的共情。于是她放了吳伯,捂着淌血的傷口,為自己的天真可悲,更為枉死的百姓悲恸,最終一把火燃盡所有牡丹,也燃盡了這份被辜負的善意。
何惟芳第13集酒後獨白,其實對何惟芳所想已經描述很詳盡了,在那場災情裡,無論父親當初做了怎樣的選擇,她們一家終究是既得利益者。所以她無法怨吳伯殺了她母親,隻剩下沉甸甸的無奈與複雜。
小男孩的出現正是整個故事的點睛之筆。吳伯因放不下當年的仇恨,早已将這份怨怼悄悄灌輸給了下一代,倘若何惟芳此刻選擇殺了吳伯,這份紮根于底層的仇恨鍊條便會如附骨之疽,順着血脈延續到下一輩身上。正是這份清醒的大局觀,讓她遵循母親的選擇,放過了吳伯。而在錦繡芳華的世界觀裡,吳伯終将通過蔣的講述,窺見當年事件被遮蔽的全貌,那些深藏的善良與無奈,終将慢慢消融他心中的堅冰。他會重新為孩子種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讓曾經被極端情緒裹挾的小男孩,一點點褪去陰霾。
何惟芳與何母的寬恕,首先源于她們看清了這一點,真正的“罪人”不是吳伯這個個體,而是制造困境的階級弊端,當執掌權柄者偏離正道,貪墨營私、屍位素餐,将民生疾苦抛諸腦後,便會榨幹民生資源,讓百姓在求藥不得與不公待遇中掙紮,讓求助者在規則崩壞中失去依靠。正如水流是否清澈,取決于源頭是否潔淨;百姓能否安居,終究系于為官者是否守正心、行正道。
錦繡芳華中吳伯事件全分析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