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廠拍的片很多都可以當成家教片來看。
我以前一直覺得木蘭父母無情,女兒要上戰場就真讓她去得?舍了女兒為了保老頭保兒子?看完這個版本我可以理解所有人。可以說,“木蘭從軍”是這個家庭共同做出的決定,符合功利主義的決策邏輯:派出家裡最能打的那個上戰場,這樣能活着回來的幾率更高,殺敵退兵的效率更高。這一整體性的功利主義觀念非常現代,與封建家庭的父母子女夫妻尊卑等級觀截然不同,可謂新派。
花夫:退伍老兵對兒女進行忠君愛國的鋼鐵教育,所以女兒也會舞刀弄槍,熟知兵陣,也為“花将軍”的養成奠基。他對君主絕對忠誠,教育出來的子女也忠心無二。他這種平等教育也足以說明男女在智力與體力(如果從小接受同等訓練)的潛力本無差。
花母:沒怎麼受過教育的慈母,愛女愛夫基本一視同仁。會苦苦攔着女兒不讓她去,也會為心疼老伴年邁多病。
花大姐:傳統紡織婦女形象,有點浪漫主義,傳統話本青衣那派。實際在農耕家庭中應該是操心受累最多的人。父母年邁,長姐如母。
花小弟:戲份不多,但我注意到一個細節。花木蘭說要代父從軍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不可,隻有弟弟說好啊姐姐你去。有人評論到“好弟弟”哈哈,我反而覺得這是孩童的天真。他可能覺得姐姐真的與男人沒什麼分别,别家年富力強的哥哥可以代父從軍,他那武藝高強的姐姐照樣可以。他說姐姐你回來我為你殺豬宰羊,我想他是真的相信姐姐能回來,他信任姐姐的能力。
花木蘭:傳統又新派的婦女。傳統是指她的忠孝雙德,以及渴望男耕女織的小農生活,退伍了不想升官發财(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是回家織布奉養父母。新派是指她的平等意識,著名選段“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但她的底色還是傳統的忠孝,甚至有點癡愚的程度,在上面又誕生出勇毅。據說是抗美援朝前夕在東北拍的征兵宣傳片,效果嘎嘎好。
總的來說,改編的劇作水平極高,演員的形象和演繹也十分貼合。可惜好劇無人看,畫質也有點殘了,期待修複版,期待當代的美好家庭片。
《花木蘭》其實是一部家庭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對忘年戀的“去愛化”解讀
老少戀,尤其是老男少女戀,一直是我不願接觸的題材。早年看過《垂死的肉身》,大學的師生戀已經讓人不适,何況是12-14歲的少女。但每當看完,總會百感交集,正是這種愛欲與教育結合的複雜性,讓這個題材格外吸引人。先說結論,年齡差永遠不是愛 ...
《女驸馬》中的異性忠貞與同性情愫
這劇最好玩的點在于它的“遊戲感”,就是預先設定一個目的——救李郎(在封建倫理下,象征女子的美好婦德:忠貞),之後無論發生什麼,都必須服務于、讓步于以此目的。就連馮素珍考上狀元迎娶公主這種炸裂事件,也不能撼動她的原初目的分毫,這份慎終 ...
為寫愛情反而不是愛情片
撤回一個三星,因為65歲老頭觀感太差了,一看親熱戲就忍不住快進,真的很煎熬。後面的劇情能好看一點,我忍不住認為愛情隻是一種“愛情感”,或者那種不斷追求“愛情”之實存的沖動本身,正像《千年女優》一樣。如果女主得到了那個男人,她的愛情感 ...
阿裡·阿斯特(Ari Asters)編導的《仲夏夜驚魂(Midsommar)》(2019)被哈達迪(Roxana Hadadi)評價為“一部節奏緩慢但詭異、色彩缤紛的迷幻之旅”。該片在上映不到一年内就斬獲了第91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