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涉及什麼背景和時代,也不想涉及這些我不擅長的領域,單單從影片本身聊一聊。

攝影,也不知道那時候内地有沒有興起蒙太奇的概念,但總感覺這電影應該會是交叉蒙太奇的教材典範,更不用說裡面出現的各類意向和對比,單單窗戶和月亮這兩個點都夠說上很久很久。

導演對于張忠良的變化着墨很多,從糾結到同化,因為他曾經鄙夷過反思過,才顯得這個角色更立體生動,也更可惡了。張忠良不忠也不良,他不忠在妻子,即便是蒙騙發妻再娶,還是沒有讓他收斂,他依舊偷情欺騙,甚至樂在其中。他不良在兒子母親,他撕毀家書,在紙醉金迷間忘記了家人還在受苦,他嘴上說路遙信慢,實則滿腦子都是如何享樂。

一個男人,三個女人,發妻賢惠孝順,拉扯着兒子長大,又到城裡做傭人補貼家用,她堅韌,但不夠堅韌,她本來對生活重燃了些許希望,但還是在見證張忠良的堕落後徹底絕望。

玉珍被寵壞了,她驕縱,無理,善嫉,從沒見證過戰争的殘酷,她是享樂主義的縮影,她聽不見炮火,說着住别墅吃香喝辣的生活是在受苦。她憤怒,不在于張忠良抛妻棄子是個人渣,她憤怒在于張忠良猶豫了,沒有立刻翻臉不認人隻選自己。

表姐是個複雜的人物,我總感覺她時好時壞,她與張忠良糾纏不清,面對素芬也複雜多變,一種說法是表姐見過戰争,對素芬有些許同情,但也受上流社會的影響,同情浮于表面,更多的還是見證玉珍吃癟後的矛盾情緒,她暗爽,沒有人能得到張忠良,她憤怒,張忠良不是良人不值得托付,她悲傷,自己也隻是一枚棋她同情,素芬與婆婆的生活讓她再次看到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悲慘世界。

表姐可以解讀成正面角色,或者負面,再或者是一個複雜的灰色人物,但不管怎樣,在當時那個年代,能寫出現在看來還引人入勝的情節與人物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一江春水向東流在劇本紮實人物立體的同時還兼顧了畫面的美感與各類隐喻對比橋段,真的真的很好看。

唯一的缺憾就是悲劇并不完全悲,素芬跳河,像是魚骨頭哽在喉頭咽不下也吐不出來,還劃拉的嗓子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