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的劇情介紹
一九三零年代的上海順和紗廠,女工素芬(白楊飾)與婦女補習學校教員張忠良(陶金飾)喜結連理。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素芬誕下一子。忠良為子取名抗生後不久,便加入救護隊離開上海,并機智地在南京大屠殺中幸存下來。一九三八年,忠良母(吳茵飾)帶素芬和抗生回到丹陽鄉下。但是鄉下也不太平,忠良弟忠民(高正飾)不肯做走狗,上山打起了遊擊。一九四零年,侵略者吊死了忠良父。素芬隻得背子随婆回到上海,以對忠良的思念和期盼為支撐,在苦難中掙紮求生。一九四一年,被俘後成功逃脫的忠良輾轉到達重慶,困苦中隻得投靠故交王麗珍(舒繡文飾),并慢慢被堕落的物質生活所引誘,開始迷失自己。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忠良和麗珍先後回到上海,住進麗珍表姐何文豔(上官雲珠飾)家。就在忠良與文豔厮混時,走投無路的素芬歪打正着被招入文豔家幫傭……
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的影評
張忠良做得對,隻是缺了殺伐果斷。
深夜沒事把<<一江春水向東流>>看了發覺沒法跟大部分人共情。原生家庭貧窮而且面目可憎。哭哭啼啼像個累贅。給不了忠良進步,還要到頭來拖累。搞得一地雞毛。原配是愚昧弱小的女人。格局連丫鬟都不如。這種女人當現在也毫 ...
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來
不涉及什麼背景和時代,也不想涉及這些我不擅長的領域,單單從影片本身聊一聊。攝影,也不知道那時候内地有沒有興起蒙太奇的概念,但總感覺這電影應該會是交叉蒙太奇的教材典範,更不用說裡面出現的各類意向和對比,單單窗戶和月亮這兩個點都夠說上很 ...
寫短評之超過350字便隻好寫長評
本片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電影這一新興藝術形式相結合的典型。悲歡離合的苦情戲碼與矛盾交織的曲折情節讓影片的整體氣質非常貼合民族閱讀習慣所偏愛的觀賞對象。對傳統戲劇的表達手法也進行了吸取與融入:以線性結構為核心,用多條故事線索構建起具有高度 ...
後四十年代的國片成就,空前且絕後
鞭撻哥哥(KMT)的始亂終棄、腐化堕落,與之對照的是弟弟(遊擊隊,CPC)的清廉正義。末尾還點題,呼籲後人應跟随弟弟。所以明線為抗日史,實則為反KMT。諷刺的是,跟劇中三位夫人的結局恰相反,現實中善終的是白楊,舒繡文和上官雲珠卻都殒身文革。
普通人在亂世的掙紮與選擇。這不是一個陳世美的故事,而是一個生存的故事。
這部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導演對于整個劇本的掌控能力。三個小時,有敗筆,無贅言,體現的隻有當時人民生活的現狀。上座冠軍自然要得。還是最愛史詩片啊。另:竟然能夠如此露骨的諷刺黨國在重慶的現狀,可見當時審查較當下之寬。
民國史詩經典 / 現代版陳世美,還是個軟骨頭!賤!該死!殺千刀的!
當時爸爸是放映員 媽媽翹課去看電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這部 也可以說爸爸媽媽就這樣相識了 (*^__^*) 嘻……
厚重的民族史詩,對戰時戰後各階層的反映相當傳神,張忠良的内心嬗變也具有典型意義,甚至挺古典,與文學名著比也不遜色。相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也許很精湛,但人物的苦悶與糾葛更像無源之水。另,評論區張口閉口文G、諷C者頗多(不知道是中二還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當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貴,他們的存在更加證明了繼續革M的必要與艱難。
3.5星,蔡楚生受左翼電影人影響太大了,劇中人物有點臉譜化和單一性格了,隻記錄時代而人物的轉變設計太生硬,也不豐滿,相比同一時期的萬家燈火和小城之春遜色許多。但其确實是難得一見的史詩氣質的影片,這點不得不肯定。讓人哀歎的是,文革期間,蔡楚生鄭君裡和上官雲珠均未苟活于當時之亂世,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