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東西》:好東西不好,髒東西不髒
(有點長謹慎點開)
抱着一般的期待挑了最近的影院最後一場看完《好東西》。沒想到很精彩,在影院觀看全程總擔心旁邊的人因為我流淚被發現,畢竟這是一部标簽輕喜劇的愛情片,況且我還在邊哭邊笑。原來做王茉莉所提到做“觀衆”也不簡單。
單從情節來看,切換視點主要講述小葉、鐵梅,胡醫生對小葉說的漂亮話、小葉蹲下來給茉莉道歉、鐵梅發文被罵、鐵梅小葉背對背睡、鐵梅和小葉在天台互相道歉……種種的瞬間都觸動我,好像很多記憶從腦海中閃回,那句“總要有人對你說聲對不起”重重擊中我。非常“佩服”胡醫生那種理直氣壯說出保持這種關系的“勇氣”,我卻因為小葉理直氣壯“撒謊”轉身離場而開始淚流滿面。看着鐵梅和小葉,我發現介于他們中間有好多個我,或者可以說,我們也可是她或者她。在生活中會和好朋友吵架鬧掰在暴雨中跳車,和愛人拉扯最後不告而終,面對不合群或者異己而反複内耗,看到沒有被好好愛的人會沮喪。會跟壞蛋說對不起,卻不好意思對好朋友說聲謝謝。影片沒有交代什麼關系一定要開始或就此結束,就像生活一樣什麼也沒有結束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開始,生命的本質在于永恒地成長,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命題。
關于地域空間——上海,我沒覺得這是上海,反正不像我接觸的上海生活那樣。沒有緊張的工作節奏,沒有标配的奢侈品,沒有每天小資的美式和下午茶,沒有打不到車的市中心、同時店早早打烊但酒吧營業至隔天十二點……保留上海的多語種語境文化、看展文化,談正事也放在酒吧談,真情實感,以母愛、友愛、愛情交叉貫穿,這種能縫合觀衆情緒的關于愛的存在,情感因素讓我忘記這是上海,可能這就是我不斷地需要進入影片“鏡像時期”尋找自我認同的原因。
視聽層面,讓我開始進入劇情的是家庭影像和猜聲音的結合,讓我第一次這麼強烈地感受聲音,且浪漫克制地表達母愛,毫無虛飾的意識流畫面。上次有這種感受還是看完《完美的日子》。本來以為又會是講述母愛的艱辛和女兒的叛逆命題,但沒想到王茉莉真的是驚喜寶寶。
最後是意象,我不知道為什麼關注的是茉莉寫的每一篇作文,我相信每個人小時候都寫過。這種兒時的集體記憶,直接喚醒了我,從小學練寫字被老師留到深夜痛哭,到後面省統考的排名省七。依然會在退縮的時候,對所有人說鼓勵你有靈氣的話都無法相信,所以長大後才知道做自己多重要。
當過去的顧慮和未來的考量悄然出現,這是考驗我們的定性還是要逼迫去做些什麼彈性改變無從得知,但關于這一切出現的動機從質疑卻變得更加坦然。當然不僅僅是《好東西》帶來的,其實在做的決定的時候就決定了得更加無畏才對。
關于影片談到的戀愛腦,我一直覺得就是褒義詞,不配擁有愛人能力的人才應該慚愧與悲慘;以及月經羞恥終于有院線的題材關注了;打拳也是說出了該有的平等,揭穿某些劣根性當然會激怒部分群體但在影像化表達上已經夠克制,畢竟影院的男性們都在陪對象哈哈大笑,等等都挨個戳中我的話題點,但在此簡述。
最後最後想說,不管我們這一代是否成為了自己喜歡的人,但是可以的話,遵守所謂“物質守恒定律”,希望我們這一代生小孩的話都能生最喜歡的小孩王茉莉!
至此再也不會因為生活失意或是感情用事反複拉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弗朗西斯哈》了,新增今年最愛的《好東西》,希望下次看能跟全場都是女性一起看且不會再流淚。
影片結束,已經淩晨,燈打開,還是在擔心有人發現我不是流鼻涕而是淚流滿面,但鐵梅那句,“不是所有人都是關注你的觀衆”又一次打中我,不需要讓所有人成為你的觀衆。
看着髒的東西不見得髒,虛飾的“表達藝術”也許才是髒東西。就像小葉離開轉身回頭問的那句,“你對我說的都跟别人說的一樣嗎”得知結果後轉身離開,漂亮話說多了變得廉價且肮髒。影片的角色沒有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好東西,但是記得好東西永遠在路上。
(上次看哭還是因為《南海十三郎》的悲慘結局。洋洋灑灑一口氣寫完,寫完酒已見底,微醺的時刻總是寶貴的,對啊太清醒就不浪漫了。本來隻想在微博發發最後聽到鐵梅說的那句,“就是發出來”,距離上次朋友圈發即興影評過去了有六年了。希望這篇借着酒精随性寫的文,不會因為每個人審美不同而被當成笑柄。以上提到的影片都強烈推薦。瞎寫,如有不妥當的地方,醒來删。晚安,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