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部電影的觀感完全是:好像有趣→什麼啊好無聊→好起來了→在幹嘛??→假人scene:謝了導演我現在就給你磕頭,并把這種情緒延續到上直升機。

“所有故事都是為了塑造人物”。阿圖羅,任勞任怨工具人,動機為0,是紙做的人物。“國王”,一心隻在意錢,偶爾從他眼中看到一點藝術的閃光——哦哦不好意思,是現金的反光。“妓女”,每部諷刺電影都要有的一個肥胖美聲藝術家,角色屬性是去性化的,類似宮廷醜角,同樣紙做。導演,自戀狂,自大狂,心智年齡不超過3歲,還處在媽媽爸爸我要這個不給我就連哭帶打滾不回家的階段,有藝術造詣(但是真正的導演的藝術造詣),願意為了藝術犧牲自己,但藝術懶得給他這個機會。

結尾最最好最最喜歡。前頭都還覺得一切就是大衛這個屁孩一廂情願連累全家死文青男至死是少年,然而他戴上那頂拙劣假發的時候,我明白……他是真的願意為了電影把自己埋進去。哪怕隻有他一個人,他也會拍完,他也會把火把一支支插在地裡,把假人載在馬上拍完。我被這種自我感動的精神感動了。

連壁的火。荒涼的沙漠。一個個假人,黑色的長紗,在風中不住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