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貞在知道真相後,決定和左議政一起牽制王這是必然的結果。原因有二:
一是從國家層面來說,劉貞一開始的格局就是站在國家治世的高度上,這也是左議政願意支持她的原因。她一直笃信好的治世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與忠”,即君臣有義。若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若臣失忠于君,則君名存實亡,國亦名存實亡。這也是孔孟最核心的治世之道。所以左議政一家獨大壓制王權時,女主破局幫助王,因為她認為這是臣下對君王沒有忠心,把君王當傀儡,這樣王沒有精力思考民生(這從他看到在王宮勞作的農民說的話就可以看出,為了活命奪權,他都無暇顧及百姓),被動陷入無休無止的政權争奪戰,國家也會在内耗中走向衰敗。
反過來,如果王權沒有牽制,就會出現昏君或暴君,國家同樣會陷入腥風血雨。而這次大妃暴政的幕後始作俑者是王,雖然這是權術博弈的方式,但和當初功臣陷害女主家的方式如出一轍,與女主希望建立的君臣有義,臣君有禮的平衡治世背道而馳。
二是從個人層面來說,人無完人,聖君不可能是天生的,一定是要靠後天引導的。對于王而言,終究隻是普通人,多數人處于王弱勢的處境下,想要翻盤,的确需要劍走偏鋒。但引起的蝴蝶效應,以及造成無數無辜人悲劇的結果有多可怕,很難預計。同時,在嘗到利用權術獲得絕對權力的甜頭後,人是會上瘾的,不知不覺就會忘記初心,成為權力的狂徒。要知道,燕山君就是前車之鑒。
王對劉貞的感情有多深,劉貞一定是知道的,她同樣也愛着王,所以她絕不可能讓自己的愛人遠離正道,她當中殿的目的除了複興士林,更重要的是為了輔佐愛人,建立一個惠民的國家。當她捕捉到危險苗頭時,她一定會行動起來,用各種辦法引導王,走向正途。牽制絕對化的王權就是未雨綢缪,制衡權力分配,防止日後失控的局面的最好方法。而在這平衡君臣權力關系的同時,重建君臣之間良性的關系,引導君王以禮于臣,歸化臣忠于君,這樣天下才能太平,自己和丈夫才能更恩愛。于國于愛人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