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因為畢業論文要寫丘赫萊依的三部曲特意去看的,資源有點難找。丘赫萊依的三部曲分别為《第四十一》(蘇聯解凍電影的開山之作)《士兵之歌》和《晴朗的天空》。學者們對這三部電影有着各種各樣的評價,如果讓我為這三部電影排個名,那麼《士兵之歌》領先其他兩部太多,其他兩部電影各有千秋,側重點也不太一緻,《第四十一》對視聽呈現更多,叙事差,更多靠看,《晴朗的天空》說的更多一點,急于傳達價值觀,更多靠聽。
與其說丘赫萊依拍了三個片子,不如說是一個片子拍了三遍,他始終在講述相似的東西:
1、單純的主角:瑪柳特卡、阿廖沙、薩沙都沒什麼心眼并且對待愛情羞澀膽怯。
2、走向悲觀的結局:悲劇、死亡和悲觀。
3、戰争下的愛情:戰争讓愛情更堅定,也讓愛情更撕裂。
4、濃烈詩意的風格:又戲劇又詩意的風格,《士兵之歌》比較偏詩意,《晴朗的天空》戲劇性太濃了。
5、進退維谷的人性:進一步是英雄,退一步是叛徒,想要的與活下去隻能二選其一。
6、喜歡用空鏡、疊化、拍天空和雲朵。
關于本片。
剪輯(蒙太奇):疊化挺多的,并且大量使用紅色作為轉場色使用。
①阿列克謝死後,将薩沙的哭泣特寫和紅色疊化在一起,可以說是一種對位,贊美英雄歌頌英雄的同時表現英雄家屬的苦難命運,産生對比效果。
②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火車站送父親蒙太奇段落,這一段算是全片最具記憶點的段落之一,剪輯非常快。開場是女人們傳遞着一面小鏡子來整理儀容,一是表現戰時物資緊張,二是想在男人面前表現最好的自己,因為一面可能就是永遠。然後搖臂上搖,火車聲音先入,使用傾斜構圖拍攝火車進站,将飛速而過的火車(根本看不清人臉)和女人們的特寫進行交叉剪輯,特寫越來越近,景别越來越小,配上怪異的尖叫聲傳遞出一種恐懼感,表現為一種死亡的氣息。這裡可能涉及到關于視點的問題,如果影片以軍人作為叙事視點,火車可能代表榮耀,但影片以女人們作為叙事展開點,她們當然明白那份榮耀,但在那一刹那,人心底的情感是藏不住的,她們隻在乎眼前的人和人的安危,她們也許覺得火車就是死亡的列車。這一段有很重的敖德薩階梯加《雁南飛》痕迹。
場面調度:強制性場面調度。本片的場面調度很多地方有些千篇一律,包括蘇聯很多電影同樣如此。例如阿列克謝的飛機修好了要和薩沙分别的戲,開場先把兩人放到後景親吻,然後下樓梯到中景繼續親,最後再走到前景繼續親,剛開始看還挺不錯,用得太多了就沒意思了。蘇聯人太喜歡用特寫強化情感以緻到有些濫用的地步。
表演:程式化風格化明顯。本片表演太舞台化了,完全比不上前兩部自然。表現薩沙情感的爆發的方式是讓她加大動作幅度,還要搖頭晃腦,不太好。
攝影:本片攝影幾乎沒有什麼施展的空間,主要是沒有景給他拍了,場地都太小了,不出彩,跟前兩部尤其是《士兵之歌》沒得比。不過有些空鏡還是看得出水平的。
音樂:太宣教,太濃了,技能點全點到抒情上了,少了思辨,沒辦法祖上就是這樣傳下來的,現在的俄羅斯電影好多了。
叙事:三部曲都是松散化的叙事。故事都是戰争下的愛情故事。
人物:本片的人物似乎飽受争議,但卻展現了人性的真實。軍中的敗類肯定不少,相比來說,阿列克謝不知道偉大了多少,至少他是一名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相比榮譽,他更在乎他的黨徽。怕死是每個人的天性,影片并沒有說明阿列克謝是否有叛變的行為,就算有,影片也并沒有贊揚叛變,最多隻是展現,為什麼一個叛變的人就不能成為主角,更何況他有變好的趨勢,他做出的貢獻遠大于此。阿列克謝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剝奪榮譽和黨籍,曾經的戰争英雄如今卻劣迹斑斑,被千夫所指,那麼功過到底能不能相抵?還是隻是一個服務于統治階級的自适應的變量?阿列克謝竟陷入了這樣的一個境地,進一步是英雄,退一步是反賊。
薩沙在戰時期間給不認識的軍人打電話成為被批評家們攻擊的點,她好像被塑造為一個任性的,為了一己私欲不顧國家安危的小女人。薩沙當然是有道德瑕疵的,和其他人一樣。但這樣的人是真實存在的,不能因為她的一部分就否定她的全部。很多人會陷入這樣一種誤區,因為不喜歡一個角色而否定一部電影,但是關鍵在于影片是否在贊揚她的缺點,如果影片在宣揚一個錯誤的東西,那确實值得否定,而本片不是。本片在強調她的人物變化,從一個單純任性的小女孩變成一個偉大的妻子與母親,這樣的轉變恰恰隐含着女性的成長,從被保護到獨當一面。
綜上所述,批評家們認為有道德瑕疵的人是不配作為電影主角的,女人應該将自己的情感封鎖,無條件支持男人,男人應該不能露一點怯,張一張嘴巴就要被打入地牢,死亡的象征意義竟比活着的具體意義更加偉大,這些論斷本身便瑕疵密布。我們不能陷入一種壞的就不能展現的境地。
總結。本片不是很差,但和很出彩也沾不上太大關系。不過丘赫萊依對于人性的刻畫應是值得贊美的,他在三部電影中都秉持着這樣一個觀念——描寫一個真正的人。
蘇聯詩電影的傳承和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從蘇聯出現詩電影到如今的俄羅斯電影,詩情畫意的氣質始終與這個國家的電影如影随形。對于中國的第四代導演所拍攝的電影作品也是影響極大,《城南舊事》《高山下的花環》等電影始終帶有一種娟秀的詩意氣息。上個世紀中國很多電影人才都是留蘇回來的,電影劇本寫作很多也是仿照蘇聯,文學性、可讀性極強,甚至可以作為小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