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的第一期觀感如同24小時在你耳邊播放分手歌單,從《分手快樂》到《好久不見》再到《廣島之戀》,嘉賓的問題、演播室的議題、婚姻的難題,如同巨大的棱鏡,折射到個人身上,絲絲入扣。

在我國的離婚冷靜期推出近一年之後,《再見愛人》作為國内首檔離婚類觀察真人秀出現。相比方興未艾的各類戀愛真人秀,《再見愛人》有新鮮感,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褪下美好濾鏡的人間真實,它讓芒果TV的觀察真人秀矩陣再添一塊亮眼的版圖。

從《差館》到《再見愛人》,揭下美好濾鏡的鏡頭才更鋒芒

大約十年以前,一部叫做《差館》的紀錄作品問世,導演周浩把鏡頭聚焦在廣州火車站越秀區派出所。在當年車站超過2758萬人次的客運總量裡,人生百态上演:被騙的、蹭吃蹭喝的、想和警察講故事的、來借錢的。

相比當下的流行詞“懸浮”,這或許是影視内容鏡頭裡少有的真實,觸達生活橫截面的真實。而十年之後,《再見愛人》也剝離了那層懸浮感,不同于《差館》聚焦人生的酸甜苦辣,由芒果TV自制的《再見愛人》聚焦的是自家的拿手戲:感情問題。

在三組素人嘉賓剛剛出鏡時,其各自的身份還令人疑惑:六個人當中四個人從事演員行當,這難道不是一場商量好的表演秀嗎?

章賀、郭柯宇、佟晨潔、魏巍均有演藝經曆

但很快,觀看之初的戒備慢慢消融,在綜藝鏡頭裡的藝人們沒有表演痕迹,因為他們各自都有很嚴重的婚戀問題:

王秋雨與朱雅瓊婚姻六年卻從未辦過婚禮,在王秋雨的認知裡,儀式感是浪費時間的表現,這顯得對方不成熟;而朱雅瓊眼裡的王秋雨從未尊重、鼓勵過自己;

佟晨潔和魏巍看起來是“離婚氣氛組”,但他們表面上展現出來的恩愛、和諧已經出現不易察覺的細小裂縫,即關于婚姻的常見話題,比如要不要孩子、有沒有責任感;

章賀、郭柯宇更甚,兩個人在感覺應該結婚的年紀裡決定結婚,卻在之後的十年裡度過了形同陌生人的“室友”生活,其性格、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完全不同。

在大多數影視劇所搭建的“信息環境”裡,男女主人公的戀愛問題永遠淩駕于金錢、生計、煙火氣之上,主角的職業身份得體有面,居住的環境精緻亮麗。

近些年的戀愛綜藝也存在同樣問題:節目組設置了回避真實生活的溫馨場所,讓身份各異的精英在無憂的實驗場裡專注戀愛。

類似的美好濾鏡在《再見愛人》裡消失,更确切地說是被擊碎。

男嘉賓王秋雨是一名編劇,盡管已經50歲,但真實還原了“打工人”實景。“我每天從工作間出來,一點精力都沒有了”,“我想讓(王秋雨)抱抱我,他起來抱了我一分鐘,然後拍拍肩膀,意思是我可以出去了”。

在王秋雨眼裡,趕稿是日常,高強度的工作壓力讓他形成了精緻的時間觀,儀式感的事情可以不做,“沒有意義的事情”同樣可以不做。

另一組嘉賓裡的魏巍認為自己喝酒是工作的一部分,“她每天的生活就很輕松,喝喝茶,聊聊天,逛一逛”,“而我要償還大部分的貸款”,但喝酒的問題恰恰是佟晨潔不可接受且因此拒絕考慮孩子問題的重要原因。

在這個盛夏,不同于多個甜寵劇開播,《再見愛人》可能更像一杯苦咖啡,苦澀但更清醒。

擺脫“社會時鐘”的束縛,觀察綜藝需要議題升華

以觀察為名,觀察團應當承擔着特殊的功能,作為受衆情緒的排洩口,作為嘉賓關系的解題官。

從第一期的表現來看,來自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的副教授沈奕斐,連續兩屆拿下國際華語辯論最高賽事“國際大專辯論賽”最佳辯手的黃執中,都很好發揮了解決現象,拔高話題的作用。

比如在觀察團談到婚姻失敗這一話題時,沈奕斐通過給出專業的研究數據來說明,為什麼男女在面對婚姻失敗時存在不同的反應和情緒;而黃執中則在衆人指責魏巍不幹活偷懶時,指出不應當存有明顯的性别對立,魏巍實際上具有其他嘉賓都不具有的活躍氣氛、把握節奏等特質。

比較令人意外的可能是胡彥斌,在第一期節目裡,他的發言次數居于全場首位,并貢獻了諸多有價值的觀點;而孫怡與郭采潔則充當了女性受衆的情緒發洩口,她們從女性角度提供感性理解,很好地調節了節目内容與受衆觀感的契合度。

什麼樣的問題算得上有深度的社會議題呢?李維嘉在節目結尾提到的“社會時鐘”或許算一個。

進入工業社會之後的人類世界,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陷入來自“社會時鐘”的暴政,來自鐘表的時間不僅泾渭分明地區隔出工作、學習、休閑等時間區間,還創造性地發明了倒計時這一概念。

在“一周之内做完”、“三小時後開會”、“三十分鐘内送到餐”等倒計時的催促下,人們進一步提高效率,突破單位時間内的工作極限,此前被人們廣泛關注的外賣騎手群體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更寬泛的意義上,“社會時鐘”還定義了适婚年齡這一概念。觀察團裡,郭采潔、胡彥斌、李維嘉均為“大齡未婚青年”,其中李維嘉已經45歲。同普通人一樣,當他們進入适婚年齡,同樣要面對因“社會時鐘”所引發的社會壓力,來自家庭、工作單位乃至公共輿論。

類似話題的提出無疑是有其讨論空間的。《2021年中國婚姻報告》顯示,2013年-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的曆史高點持續下滑至813萬對,其中高年齡層段(40歲以上)結婚登記占比(19.9%)大幅上升,25-29歲接替20-24歲人群成為新的結婚“主力軍”(34.6%)。

随着現代年輕人的結婚、生育年齡将不斷後延,随着我國離婚率的連年上漲,弱化婚戀觀察類節目的娛樂屬性,有立場、有深度地把握當下人們的焦慮點就顯得非常必要。

從《我家那小子》到《再見愛人》,芒果的觀察真人秀矩陣該怎麼打?

從2019年開始,觀察類真人秀節目數量迅速增長,比2018年增加13檔。其中以芒果TV《我家那閨女》和《我家那小子》為代表的綜藝開啟了全方位觀察家庭關系的垂直類型。

在類似的綜藝裡,素人生活的第一現場和嘉賓共話的第二現場同等重要,在播出配比上,兩者也占據等量時長。

相較于快綜藝,這類觀察真人秀的好處在于,一方面它完全把鏡頭對準嘉賓的幕後生活,如果被觀察的嘉賓是明星,那麼其真實生活的自我呈現擁有比台前表演更多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由于節目多定位于家庭、兩性、教育、婚戀等主題,受衆更容易帶入自己的生活,引發共鳴。

從目前各平台的制作成果來看,從婚戀到職場,從親情關系到戀愛關系,從生活觀察到動物觀察,凡可觀察之處,必有觀察真人秀。僅戀愛真人秀一項,就創造了多場景、多年齡段、多形式的各類節目。

在一衆平台裡,湖南衛視和芒果TV為代表的台網兩端有着較為豐富的觀察類真人秀資源,其節目立意也多從女性視角、婚戀視角出發,試圖從上述領域中發現問題,探讨話題。

可以說,湖南衛視和芒果TV已經形成了一套以婚戀為主題的綜藝清單,這一清單涵蓋了從戀愛到結婚,從孕期到育兒,從子女教育到情感治愈的360°全方位無死角觀察。

去年以來,諸多平台開始規劃各自的劇場,如迷霧劇場、戀戀劇場、季風劇場,部分已經打響品牌知名度,部分則在今年夏天開播試水。

考慮到矩陣所發揮的規模效應,湖南衛視和芒果TV完全可以打造屬于自己的綜藝矩陣,延續“我家那”系列,選用相對固定的嘉賓陣容和節目形式,以期留存相當規模的目标受衆。

但在打造這一矩陣之前,仍有問題亟待解決。盡管平台産量頗豐,但自《我家那閨女》和《我家那小子》之後,若幹觀察類綜藝的評分多在5-6分的區間徘徊,難見爆款。

觀察、實驗、推理等說法本身就有弱化純娛樂屬性,向思考、辯論拓展的可能性,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多個節目并未實現自身的定位。

《妻子的浪漫旅行》聚焦婚姻中的夫妻關系,但所邀請的明星常被人質疑存在表演、立人設的問題,當一檔真人秀變成了另外一種形式的戀愛劇,觀衆的共情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女兒們的戀愛》連續多季口碑下滑,和其觀察團陣容未能實現有效推理、解讀有關,如果觀察團僅僅是充當場内觀衆,傳達受衆情緒,那麼節目的觀察團就形同虛設,畢竟彈幕已經很好解決了觀衆的互動、參與問題。

眼下,《再見愛人》已經實踐出一條在嘉賓陣容、話題選擇等方面的好經驗。一方面是具有專業性的學術嘉賓入場,另一方面則是明星嘉賓的輸出水平持續在線。

對于湖南衛視和芒果TV而言,在《再見愛人》播出之後,婚戀主題下能夠挖掘的其他類型已經殆盡,而平台手握的資源中,除《妻子的浪漫旅行》《女兒們的戀愛》之外,其他“綜N代”多終結于一、二季。

面對觀察類真人秀經曆持續高産多年後的存量競争時代,如何保持品牌的長久生命力,實現綜藝矩陣的規模效益,就是包括芒果系在内的平台需要考慮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