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86年在日本誕生的宮崎駿名作《天空之城》,時隔37年,在大陸重映,真是人生幸事一件。

坐在幽暗的電影院裡,當片頭宏大的暗藍色天空躍然亮起,熟悉的久石讓配樂緩緩響起,我不是感覺在看一部37年前的動畫電影,而是感覺周圍的時間仿佛回到了37年前的電影院,那種久違的亢奮之情,如同兒時第一次被母親帶去看動畫電影時的驚喜與不可思議。

...
片頭時候的電影院

宮崎駿的電影主角,幾乎一貫都是身手敏捷的少男少女,這部《天空之城》也不例外,10多歲的少年巴魯和少女希達,一起去追尋傳說中的“天空之城”拉普達,就是影片的主線劇情。

在影片中,幾乎一切都被浪漫化,男女主各種各樣誇張的、危險的動作和冒險層出不窮,各式各樣的飛行器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相信在第一次上映的1986年更是如此。

可以說,除了男女主,影片中出現的那些充滿壓迫感的巨大飛艇、靈活的撲翼飛機、宏大的天空浮城…是另一種不可或缺的“主角”。

飛行器與飛行,一直是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重要元素,代表了人類科技征服自然,并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積極一面。

...

經受了一系列的冒險與磨難之後,少女希達終于找到了傳說中的“天空之城”,也解開了自己和“天空之城”的身世之謎。

在影片的最後,“天空之城”脫落了它的武器,憑借巨大的“飛行石”,隻剩下巨大的百年大樹頭頂着堅固的城堡,向天空深處飛升而去…

曾經的家園“天空之城”就這麼消失了,一同前去的海盜至少還從中得到了财寶,而女主希達,在經曆了一番巨大的冒險以後,似乎什麼都沒有得到…

這樣的一個結局,戛然而止,究竟意味着什麼?

...

因為《天空之城》其實講述了兩個主題,一個在表,一個在裡:

一、戰争與文明、科技與自然的鬥争,這是宮崎駿老爺子作品一貫的主題。

女主希達在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我明白天空之城為什麼會沒落,因為即使擁有再高的科技,隻要脫離土地,人就是不能生活的”。

這深刻說明了,人類應該警惕對科技的濫用和對自然的破壞,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根本,才是真正的希望,這也是宮崎駿老爺子最想要表達的警世觀點。

而在影片的最後,天空之城脫落了武器,帶着代表自然的百年大樹,飛向深邃的宇宙,就是宮崎駿對人類能夠擯棄戰争,與自然和諧相處,真正邁向更高水平的發展的一種殷切期望。

...

二、關乎個人的成長,這是影片潛藏的主題。

“天空之城”,在這裡可以看作是人在童年意識裡的一個理想化象征,就像每一個成年人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座“寂靜嶺”,在每一個人的童年意識裡都會有一座“天空之城”。

在生命開始打開的初期,旺盛的生命力、求知欲和好奇心,會讓少男少女們産生強烈的冒險精神,他們在潛意識中就渴望有一座足夠神秘的“天空之城”讓自己去發現和征服,他們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宿命之一。

少女希達解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這代表女主通過冒險深化了對自我的認知,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成長。

希達同時也解開了“天空之城”的身世之謎,以及最後“天空之城”的消失,這代表了女主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發生的向外部世界的探索,她終于觸碰到了内心深處的理想化世界“天空之城”,就像你小時候經過了一系列的努力終于達到了夢想中的兒童樂園,這也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是必須的一種冒險體驗。

“天空之城”由此變得不再神秘,但它從未真正離開,因為它已經變成了你生命體驗的一部分,變成了你成長的一部分,完整了你自己。

以及很重要一點,在經曆了這一切後,少女希達還得到了少年巴魯的友誼和某種朦胧的感情。

這一切,都指向了少女希達從内至外的成長。

...

當久石讓創作的《月光的雲海》中溫暖的女聲響起,整部影片畫上句點,但是童年的冒險不會真正結束,不忘初心,“天空之城”就會再次成為你生活的目标和指引。

人生就是一場無法回頭的大冒險,不是嗎…?

在此,對宮崎駿老爺子緻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