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也沒想到,埃曼諾·奧爾米會拍一部與中國相關的電影,且蘊含的綜合指數并不差。不說其味道很中國,至少沒太離譜,當然玄乎是必然的,這是外國導演拍中國片皆有的習慣,至少比中國那些“飛來飛去”的大片要好得多,主要是認真。是的,埃曼諾·奧爾米拍片怎會不認真的呢。他拍攝這部《屏風後面的歌聲》(2003),已年屆72歲了。

影片雖然彌漫着意大利電影風格,卻是地道的中國風味。影片配樂為原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現生活美國的著名作曲家韓永,融合了中國古曲民樂、民謠、民歌,譜寫了一曲輕快又動聽的諧谑樂章。甚至聽到了《南泥灣》《康定情歌》等民歌前奏。出演女主角蔡文麗的女演員市川純,極好地把握了角色前後反差的性格沖突。
2
影片的曆史背景,定位于清朝1797年嘉慶皇帝登基前後那段曆史,由海盜船白人老船長講述鄭将軍遺孀蔡文麗何以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強悍的海盜。僞史也是史。這位老船長來自安道爾原海軍艦長。海盜船上的海盜猶如“聯合國”,各國各色人都有。這些亡命之徒糾結于一起,除了劫掠商船、打家劫舍和搶占民女,還能幹什麼好事。

我感覺這段曆史更像是明朝嘉靖年間,因為說到屏風,明朝總是好過清朝。且明朝的海盜也是杠杠的。最有名的,乃是16世紀的萬曆年間,有一位馳名于世的潮州饒平籍海盜林風,曾擁有戰船近百艘,攻擊了占據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何況明朝海禁後,自身造船實力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超強船隊便是一例。至于倭寇搶掠的曆史,則多有混合,一個是海禁後汪直率領的商幫冒險與海外做生意,後來發展到與朝廷對抗,另一個的确來自九州、琉球的倭寇,頻頻騷擾閩浙等沿海。
3
但他說是清朝就清朝吧,反正是鴉片戰争前半個世紀。有關中國海盜多是傳說,史料不詳。1836年的《全球海盜史》收錄了傳說中的中國女海盜鄭一嫂。據說高峰時,鄭一嫂率領六百條戰船及四萬名海盜,長期盤踞珠江口至西江口一帶燒殺搶掠。

按老船長所述,中國海盜的曆史早在有史記載前就有了,是世界上最早的海盜,這份榮光可不是我們需要炫耀的。有一點倒是肯定的,鴉片戰争前,海盜在中國黃海、東海和南海這三海已很猖獗。清朝雖有清剿,但海盜已摸到了朝廷清剿的規律,總能找到空子可鑽,比如海盜到已被葡萄牙殖民的澳門周邊進行搶劫,這三不管地帶就成了海盜的香饽饽,且珠江口上達東、西、北三江,海盜可以暢通無阻地搶劫沿江村民。
4
朝廷雖遷移了800多個村莊,仍無濟于事。這群海盜頭領乃是原清朝将領鄭将軍。影片借鑒了中國戲曲形式,融舞台劇與劇情片于一體,生動地呈現這段無厘頭曆史。鄭将軍心狠手辣,卻深愛着年輕貌美的夫人蔡文麗。蔡文麗與女仆瑪麗·裡德都功夫了得,尤擅劍術。片頭引用荷馬的詩“一場可怕的風暴在肆虐,隻有偉大的詩人才能描述出來。”船長自诩為詩人,向人講述這段曆史。

老皇帝駕崩,嘉慶上位,他命令丁貴親王更新炮艦,并禦駕親征。蔡文麗面對四面八方湧來的船隻,不知所措。天空上到處都是紛飛的風筝,上面寫着“懲罰和寬恕”。蔡文麗請教老船長這是何意。他說,朝廷無疑在說,是戰是和,由你選擇。蔡文麗說我甯願死。老船長勸導說你為什麼要死呢,寬恕比殺戮更強大。

導演選取屏風這一中國元素,可謂很是得體,又極其美妙。中國曆史最祥和的居家景象,便是各色風格的屏風。屏風在中國自周代至今已有三千年曆史,經過不斷演變,屏風作為防風、隔斷、遮隐的用途,漸成為中國古典裝飾不可分割的整體,經過能工巧作,加以女人纖細的手織,散發着中國優雅安甯的氣息,呈現出一種精緻、甯靜的和諧之美,也凝結了中國女性的勤勞和聰慧。

什麼時候,中國導演也能拍一部同樣如此光彩生動的“海盜”片呢。韓國人已遠遠地走在前面了,如果我們不想被抛得更遠。在此,我要為意大利這位老爺子點個贊!
2017、7、12
(2023年9月21日首發于公微“經典光影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