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很美味”是一部足夠接近觀衆的劇。這樣的一部劇,給不同的觀衆帶來了表達生活感受的入口和出口。這樣的劇才能聯系現實,讓觀衆也成為這部劇的一部分。
因此,我認為觀衆對角色的和情節的感受是這部劇能立足于類似題材作品的根基。

雖然導演創作這部劇期間,看了很多美劇,也有一部分觀衆對這部劇的觀感是“本土化美劇”;但是美劇給這部劇帶來的是美式生活喜劇,類型化的“氛圍”,這給觀衆帶來了看劇的滿足感,讓觀衆看了覺得很“美味”。

可就像劇裡劉淨那樣品嘗美食那樣,看到的隻是食物那層美麗的外殼,那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這部劇的“獨創性”。
這部劇将每個人物對“食物”的不同追求和選擇,與生活中所要面臨的種種事物聯系起來。

雖然關于美食的電影和劇“珠玉在前”,但是這可是在“中國”,中國這樣一個美食文化多元、人文複雜的大國,素材選擇和創作的空間可是很豐富的。并且這是隻屬于我們“本土文化的獨創性”,是需要我們牢牢抓緊的。

就像這部劇通過疫情作為切入展開劇情那樣,這是這部劇區分其他同類型劇的亮點。而本土美食和人文的多元融彙,也是這部劇區分其他國家同類型劇的亮點。從廚具餐具到食材美食,從飲食習慣到飯桌文化等等,都是中國特色。這些才是真正的“美味”。

誠然,多季度多CP,能帶來熱度,但是那樣的熱度并不長久。甚至可以說隻是噱頭。
而且多CP隻是給“談戀愛”的劇,增加了一個形式上的選擇而已。如果這部劇的熱度和口碑上去并沿用這個形式,那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模仿者”像工廠生産線那樣批量生産同類型的産品。熱度過去了,又會重新開發新的形式。這樣,觀衆遲早有一天會看膩的。

真正好的作品經典的作品,最重要的還是講好故事和刻畫人物。既然第一季已經創造出了這麼多人物和人物關系。難道不是應該深入挖掘人物更深層次的情感和聯系,會讓這個作品帶給觀衆更深的體驗嗎?

如果就這樣放棄一些人物,重新塑造新的人物和情感聯系。事實上隻是為了滿足一小部分觀衆對新鮮的人物關系的需求,這并不能成為創作一部作品續作的好點子。甚至還會損耗三位女主的靈性,降低觀衆的耐心。
前車之鑒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如果這部作品,要拍多個季度。我希望能深入挖掘每個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人物關系。
既然“愛很美味”要做“都市女性題材的輕喜劇”那就不隻有愛情,第一季主要是講“愛情”,那麼下一季就可以講“友情”,每一季都有一個情感指向。
可能有人會問,本來就不是隻有“愛情”,但是這一季的情節都是通過“愛情”去展開,然後串聯起來。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職場線,方欣回到職場,是因為“婚姻危機”,夏夢更是因為“戀愛”來對自己的工作做取舍;親情線,劉淨和夏夢因為“分手”先後被父母催婚、數落,雯雯和父親的父女情也是在劉淨出現後而開始展開;而三個女孩的友情,更是因為彼此的感情生活而時不時聚在一起互相傾訴。
所以說,既然這一季是圍繞“愛情”這一主題展開情節,那下一季,是不是就可以通過别的情感指向,來展開表達其他情感的情節。

人物不變,别管什麼官不官配,觀衆覺得這個人物不好,正是因為這個人物足夠真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既然三個女主人公各有各的缺點,又怎麼能要求她們的伴侶也是完美無缺呢?這樣到時候又有觀衆發出疑問“她們怎麼樣怎麼樣,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好的男人喜歡她們?”不要拿偶像劇那套來搪塞。既然要做“都市女性題材輕喜劇”,那就要做到情感上的“真實可信”。

并且,隻要不是罪大惡極的“極端反面角色”,觀衆是願意去看到這些角色的“成長”,好的作品,連一些沒多少戲份的小人物,都能刻畫出他們完整的“人物成長曲線”,讓觀衆對這些人物“刮目相看”。既然小人物都能做到,那些主要的角色就更不用說了。

可以試着開發配角的故事,當然首先絕對不能“喧賓奪主”掩蓋主角的人物高光。
那些被罵加戲的角色,很明顯能看到是增加了無用的情節,既不符合主題又不能推動情節展開,甚至到了“喧賓奪主”的程度。
而好的“綠葉”,不僅能襯托“紅花”也能綠得舒适醒目。這種例子在經典作品中有很多。
如果要發展成“群像作品”那人物必不能少。

對一部好的作品來說,最重要的是讓觀衆看你的“故事”和你的“人物”,而不是“戀愛”。如果為了滿足那一小部分觀衆磕不同CP的需求,那豈不是被觀衆牽着走了。到時候又是變着法地“談戀愛”,給自媒體提供吐槽影視行業新的笑柄。到頭來隻會砸自己的招牌。

相信選定這個片名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質疑,但是最終還是定下了這個名字“愛很美味”。所以,我希望“愛很美味”可以堅持自己的特色,做好影視行業的這一餐美味佳肴。

這部劇讓我看到了各位編劇老師極高的專業能力,作為一名編劇專業的學生,自己也希望能向各位編劇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