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有一位叫昆叔的鄰居,從越南回來的不久,常常給我們講戰争的慘事:田裡耕作的老人,街上趕集的少婦,甚至是小孩,都有可能突然從懷中抽出沖鋒槍向襲擊。昆叔自己,也留下了終身的殘疾。一旁傾聽的我,不禁大惑不解:這不是在電影裡常見的戰争的場面嗎?為何這回死了死了的不是敵人,而是解放軍戰士?

  在當時,我還看過一部描寫這場戰争的電影,叫《高山下的花環》。它跟《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國内老戰争片不同,用現在的話說,它不那麼革命樂觀主義。謝導在片中暴露黑暗,敢說真話,大膽的程度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到現在也無人能及。

  在《高山下的花環》中,軍人高幹家庭出身的趙蒙生母親為了讓兒子進一步“發展”,安排他從機關“曲線”到了基層連隊鍛煉,結果不久部隊接到了上前線的命令,其母竟然打熱線電話求軍長放人,電影暴露出當時的軍隊内部高幹喪失信仰,以權謀私;高幹子女驕奢淫逸,貪生怕死。

  尚存軍人良知的趙蒙生在戰鬥中表現英勇,戰後榮立一等功,但全連傷亡慘重,連長梁三喜為了掩護他而犧牲,死後才發現來自革命老區的三喜一家在建國多年後依然貧窮,三喜背負着沉重的家庭負擔,一直到死家人才用他的撫恤金還清債務。副連長靳開來因為直來直去的性格,給領導提了點意見就一直未能提升,戰争中為了砍甘蔗給部隊解渴被地雷炸死,卻不能獲得榮譽。來自北京部隊的戰鬥骨幹“北京”文武雙全,卻因炮彈臭彈被越軍用高射機槍打死,還有戰士在穿插時活活累死。

  在小說中,趙蒙生的媽媽發現梁三喜的母親竟然是革命老區的堡壘戶,抗戰時期就是救過趙蒙生的父親,趙蒙生出生時她沒奶,還是梁三喜的母親把趙蒙生奶大的。建國不到三十年,當年的奶兄奶弟卻因為身價不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當年的革命幹部如今高高在上,而梁母在失去了最後一個兒子後,沒有向國家和部隊提出任何過分的要求,還拿出了兒子的撫恤金來還清了兒子的欠款。《高山下的花環》結尾趙蒙生因戰争中對部隊有了新的感情,決定在基層部隊繼續工作,誰說這就不是曆史的真實呢?隻有心中全是黑暗的人,才會隻看到黑暗、隻表現黑暗。

  現代史上中國在越南的戰争還有一場,不過那次是中國援助越南抵抗美國,《高山下的花環》也提了一筆,中國援助了越南200個億。但我以為這200億值得,那是冷戰時期,是兩極世界,是兩霸橫行霸道的的時代,是國際矛盾極其尖銳的歲月,是中國夾在兩霸的夾縫讨生活的屈辱時代,是對中國充滿敵意的時代。然而,抗美援越一戰,突破了美蘇的圍堵,打出了一個三分天下。美國領教了毛人民戰争的厲害,最後不得不承認失敗,下令從越南撤軍,從越南和印支的泥沼中拔出泥足。為了收拾殘局,尼克松屈尊就駕,不遠萬裡跑到北京去向主席求教、求救。

  光榮永遠屬于為祖國犧牲的人。我向梁三喜緻敬,向昆叔緻敬,也向主席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