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山西人,也是一枚影視從業者。從高中畢業後到北京求學、再到留學海外,再到回來繼續走着這條道路,也知道自己仰慕的李安、胡金铨等很多大師都是美食的專家,從他們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出濃厚的煙火風味帶給中國人獨特的思哲,而對于一直想要挖掘家鄉故事的我(甚至可能還有很多山西人)來說,過去我們自認為的家鄉的飲食文化的缺失似乎總在無形當中成為一道隔開了我和山西情感的壁壘。我不知道為何,這種情緒竟然在這集紀錄片中找到了依托。

我試着從中梳理這種依托的根源。要知道,抛開山西在近現代發展中那些無奈的酸楚不談,我們一般提到山西,最自豪的就是那留存着千年痕迹的地上古建、林梁之路、晉商文化、晉劇、汾酒等等,可能除了飲酒文化以外,其他看似都和飲食關系很遠。事實上,從小我們所接觸的飲食,也确實是樸素的不得了,除了利用面食的千變萬化外,似乎也就隻有小米、土豆、豬肉羊肉等基礎食材。

而令我感到欣喜不已的是,我在紀錄片裡看到的仍然還是這些食材,山西仍然還是那個山西,但是我卻看到了許多對于這些食材的深入理解後所展現出的那些全新的菜色,以及那些願意紮根在這裡,探尋山西原本的口味記憶,然後去推陳出新的廚師們。就像節目中一位嘉賓所說的,頭腦就是太原人自清朝以來難以抹去的記憶。也許當我們老了,或者說一代一代人都去了,我們可能會忘掉、或者來不及紀錄很多曾經發生過的細節,但是口味就是一種可以說明一切的獨特記憶。

另外我所沒有想到的,還有本集對于曆史、區域文化和我們山西飲食口味關系的挖掘。作為一名山西人,我也是第一次聽說原來我們這裡是“草原之路”的重要樞紐,是在古代最早幫助中國連接外邦的地方,是“古代中國的發動機”。另外,明清時期晉商的活躍、以及晉商自古對于家鄉的執念,山西人對于“留存”的執念,也幫助我們把味覺的記憶帶向四海,也得以在本土深深地留了下來。

最後,我也想從專業的角度談一談。說實話,這種将文化、曆史等多線索同品食搭建在一起進行交叉叙事,還能在不到一小時的篇幅内讓一部分觀衆感受到它們之間的關聯,對于我來說雖說并非不可能實現(事實上我相信《山西》已經很好地實現了),但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就像李安的《飲食男女》通篇在講飲食,但其實是在借喻人生一樣。可以将我在前文寫到的很多關于山西的元素全部同食物搭上,讓觀衆以并非讀課文而是感受的形式串聯起來,我相信這部作品背後的創作者們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總之,你們讓我更好地感受到了一種從未觸及到,但卻足夠真實的家鄉,讓我更好地理解了它,因此想再說一聲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