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年代,隐約在父輩口中聽說過一些,大概是積攢了數年的考生要擠到一起來走這一遭獨木橋,加上當時的高校數量又不多,稱之為史上最難考試也不為過。

...

《我們的歲月》這部影片正是聚焦到這個特殊的年份為我們在熒幕前揭秘那個歲月的烈火青春。很多影視作品中可能會零星帶到一些這部分的内容,但作為故事主線展開的印象裡還是頭一份。

片中最吸引我的一個點就是第一次恢複高考,考生可以說是千奇百怪,有已經結婚的,有生娃當爸的,有上山下鄉的知青,當然還有作為主人公這樣的天才“小學生”也可能會成為你的同桌,如此身份迥異,年齡跨度又大的一群人,住在一個寝室裡生活,坐在一個教室裡上課,想想都會覺得會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發生。

本來覺得那個年代大家學習和生活都會很樸素且嚴肅,但電影裡呈現出的是華麗而又充滿色彩的,比如大家會傳看瓊瑤的愛情小說,對着裡面的角色cosplay,會在廣播站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為同學們當一回選歌DJ,會有選錯專業的苦惱,會有追求夢想放棄學業的決絕,會有陪心上人一起淋雨的浪漫告别,更會有CP線錯亂的糾纏三角戀。回過神來你可能會感慨,這不就是當今高産的陣痛青春片麼,這麼說也沒錯,不過後來聽導演采訪裡分享說,男主的視角就是一個超越自身年齡理解力的一個存在,說話風格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對當時的同學們來說都是一種降維打擊,影片中男主畢生追求的理想是可以造出一艘能穿越時空的隧道船,但實際上他就是從現代穿越回過去的“我們”,在電影中作為我們的代言人,總想對年輕時的父母吐槽吐槽、指點指點,體會一次做家長的感覺,這麼理解似乎影片中一些超越邏輯的橋段和劇情就也說得通了。

看完後我也在思考,也許影片對那個年代的事實也不是百分百的還原,不然像紀錄片一樣嚴肅冷靜便也不能稱之為電影,畢竟是要融入導演的情緒表達的。不過影片中的高光比調色似乎已經給了我們暗示,電影中的閃白一般是用來表現夢境的,我想導演也是想用這種光影的方式來模拟閃白的效果用一種夢幻感的表達來緻敬那個年代“陽光燦爛的日子”,說道這阿寶色、個别角色誇張外放式的演技、經典旋律的氣氛烘托、充滿夢幻的離奇劇情,有沒有《松子被嫌棄的一生》那味了?當然在藝術高度上我覺得還是有距離需要追趕,但有導演願意做這樣的嘗試也是好事。

演員部分聽導演說也是小成本電影,說實話通篇看到尾沒有認出任何一位演員,但我覺得也挺好的,褪去一切濾鏡,更純粹地去感受故事和導演的鏡頭語言,也許會發現更多細節,總之是一部切入視角很奇特的電影,可以拉上爸媽一起看看,也追問一下他們當年的青春究竟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