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焦雄屏的視頻

樸贊郁一貫影片風格:暴力情色

分手的決心靈感來源:1945《相見恨晚》,瑞典小說,《霧》

樸海日是韓國James Stewart,兩部電影同一個故事:警察查案,監看一個女性,警察愛上被監看的女人。

《迷魂記》:表面懸疑,導演用獨特的美學手法和Dolly Zoom技巧、色彩、美術、剪接、鏡頭運動、喜劇結構,将觀衆深入到抽象複雜的心理層面,指向性别對立、控制欲的偏差,後設電影觀看和觀衆心理的隐喻。

相似的地方:

1.故事架構相似

前半部都是以一個被監看的女子為主,但後半部她有改變了面貌重新出現,主角都背負着罪惡感。

2.重視“看”

希區柯克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偷窺主題,關乎心理學的執迷、女性主義、注視、男性注視、隐喻電影觀衆。

在《迷魂記》中,希區柯克把看的人和被看的人放在同一個畫面中間。

看的動作面臨問題,他們看不明白,又會被自己的想象和虛像所誤導,或者根本有認知上的障礙,迷魂記片頭給出大特寫的眼睛,利用動畫旋出昏暈的電腦幾何圖形,符合主角恐高的暈眩感,看的動作具有虛幻性,在噩夢中,讓夢境和現實難以分清,而在電影中則成為關鍵,因為男主角認不清現實,令自己混淆在懸疑之中。《分手》強調男主的眼睛有問題,他相信證據,卻又常常被證據誤導,他以為自己在監看湯唯,而湯唯完全知道他在監看她,甚至反過來看他,拍車裡的睡姿,做給他要的證據,而“看”這個動作尤其經過現代科技,如手機、監控的攝影、審訊的記錄、照片、錄音、智能手表、翻譯機、X光,都往往尤其虛幻性。

看不清楚表現在《分手》中,就是“迷霧”。反複出現的流行歌曲、山邊海邊的霧氣、說不清楚的顔色都增加了真實的暧昧性。當電影中,暧昧消除,真實顯現的時候,就是導緻他們分離或死亡悲劇的時刻。

2.顔色(次文本)

《迷魂記》中女主和綠色關系密切,她開綠色的車,戴綠色的圍巾,背景的綠光都象征着虛無缥缈,迷惑着男主。

相對的是男主為紅色,紅色大門,他從舊金山的港灣的綠色水中将女子救起來,自己也換了綠色的衣服,沙發上綠色的靠墊,而女子則穿上紅色睡袍,顔色交換有寓意。

《分手》也如此,湯唯完全以藍色為主,背景環境是藍綠的光線,男主的情感也與此有關,他常常籠罩在綠光中,帶着神秘、鬼魅的顔色,而湯唯夾雜着兩種顔色,湯唯家的壁紙藍綠相間。

湯唯和男主熱戀,雨中遊古廟,建築的藍色以湯唯為主,其中欄杆、窗戶、雨傘、門和背景的山都是藍色。

希區柯克電影裡面最重要的母題之一便是對高度的恐懼,《迷魂記》中主角的恐高症和暈眩感是全片的焦點,他的焦慮、無力感和錯誤的認知都是因為恐高。

樸贊郁進一步把山海變成更大的隐喻,電影起于山,終于海,山是綠色的,海是藍色的,最終都導向死亡。

3.shot reverse shot 、反拍鏡頭,開車追蹤,開車回旋的方式仿佛電影中間的漩渦,發髻、花束、夢裡跌落的意象。

4.兩個人手铐靠在一起的親密性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也是重點。

5.屋頂追逐戲

6.希區柯克的double主題——一個人的兩種面貌,或者像《迷魂記》中多個角色。希區柯克用畫框勾勒假的Mafeleine的平面虛幻性,而《分手》前後的湯唯和鏡子中間反映出來不同的層面,鏡像分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