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的動畫電影《天氣之子》講述了東京發生嚴重的天氣異常,作為“晴女”的女主角陽菜如果犧牲自己的生命,則可以驅除暴雨、恢複晴天。陽菜起初選擇犧牲自己,但最後在男主帆高的堅持下,兩人選擇放棄拯救世界,而是一起活下去。

  《天氣之子》表面上看隻是個中二的愛情故事,這不僅體現在主人公不顧社會倫理的最終選擇上,也體現在大量口号式的台詞和激烈到讓人不适的配音上——“不要管我們!”,“我們不會再要求什麼,所以也不要從我們這裡奪走什麼”,“天氣什麼的,壞掉就壞掉好了!”在我家領導看來,這部動畫甚至就不适合給小孩看。

  不過,想想日本經濟已經停滞了三十多年,那麼拍出這樣一部電影就是順理成章之事。

  影片主人公從沒有得到社會的善待,甚至連一份正經工作都沒有。男主是離家出走的學生,在東京這個大都會處處被警察盤查,被黑社會刁難,甚至淪落到睡街和撿垃圾吃;女主在母親去世後為了養活年幼的弟弟隻能打零工支撐着家庭,因為謊報年齡被發現丢掉工作後,差點成為失足婦女;大叔圭介開着破事務所,甚至連帆高都要剝削(每個月隻給3000日元),夏美畢業即失業,求職屢屢失敗。後來雖然依靠女主的超能力獲得了收入,卻必須以“神隐”(其實是死亡)作為代價。這樣的一個東京,憑什麼要求陽菜她們奉獻、犧牲一切?

“犧牲”這個詞,聽起來神聖,但總讓人覺得有點怕怕的。以前日本統治者要求日本少年們犧牲自己充當人肉炸彈,要求日本農村的少女們犧牲自己到國外當妓女來換取外彙(事見電影《望鄉》),到現在中國的知識精英也提出了犧牲一代工人,犧牲一代少女。異口同聲得像孿生兄弟。請問,憑什麼要我犧牲?他們自己怎麼不犧牲啊? 我一直認為,無論以什麼名義,犧牲個體利益去換取另一些人的發展,談起來堂堂皇皇,但肯定忽視了被犧牲者的尊嚴與人生。個人自願為社會犧牲小我是高尚的,但社會強迫個人犧牲小我則是邪惡的!“殺一人以救世界”是個假問題。陽菜原本就沒有犧牲的義務,造成大降雨的一直是異常的氣候,大雨一直都存在,并不是因為陽菜最後得救才會降雨。如果需要犧牲女主來救東京(要我們接受被盤剝的命運),那就讓東京淹掉好了。而且誰能證明,女主一個人的犧牲,就能拯救整個世界?曆史上從來沒有這樣的事!影片的最後,東京被淹沒了大片,但日子還是一樣過,對于内心成長的人來說甚至過得更好。

  我很高興日本拍出這樣的電影,也很高興看到日本年輕人不買房買車、不工作、不消費、不結婚生子。日本曾是中國人的惡夢。靖國神社裡的200萬惡鬼,他們的靈位雖然尚在,但我看是很難複活了。尼克松1972年訪華時,曾要求和毛周單獨密談(還有基辛格,共4人),并要求嚴格保密。現在30年過去,他們的談話已經解密,原來尼克松向毛澤東講:美國現在還不能撤出亞洲,因為,如果美軍走了,日本人就會插進腳來,這是中國和美國都不願意見到的(大意)。而對于現在的日本年輕人來說,亞洲關他們什麼事?東京又如何?“壞掉就壞掉好了!”

  在經曆了疫情和經濟危機之後,未來的世界會越來越糟糕,天氣極端情況也越來越多(話未說話美國就遭遇了超級龍卷風),總會有政客忽悠老百姓去犧牲。我們希望别人怎麼回答?“壞掉就壞掉好了!”至于我們自己,我隻能說,在做之前,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