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其實拍的還蠻有意思的,用色方面也相當的大膽。
然而,故事卻是講的一個“悲傷”的故事。
所以,這隻養在瓶子裡頭的蜥蜴,大概可以說明一切。
當你,在奮鬥的時候選擇了躺平, 那麼想再奮鬥,已經找不到“出口”了。
故事開始,感覺好像是一位藝術家,因為姐姐的去世,心理有點變态。
不過,大概也是這種“變态”,讓她創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其實,把這種“變态”,理解成背刺也無不可。
藝術家既然成為藝術家,當然有“變态”的資本。
她的内心裡,大概對“妓女”和“處女”這兩個詞,特别的執念。
或許,這也是本片的主題,什麼“青澀”,還是“反青澀”,有的時候“青澀”在說的問題其實不青澀,而所謂的“主流”,才是“妓女”。
當然,其實探讨這個問題沒太大的意義。
最後,你總是需要選邊站。
大多數的人,總是選擇大多數的選擇。
你以為是你自己的選擇,其實是被“大多數”影響罷了。
接下來的事兒,就開始瘋癫了。
讓助理學狗叫,這都是毛毛雨。
這種事兒,實在讓藝術家惡心。
髒,全都髒死了。
你越癫狂,就越有人為你瘋狂。
甚至,可以稱之為一個“新流派”。
導演,當然是站在大牌那邊的啊。
每個人,都期待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然而,總是會有一個人,站出來告訴你,你特麼的就是牛馬的命,别做那種“驚天大夢”。
所以,女人是被自由害死的嗎?
這個問題,大概也沒那麼簡單。
或許,不管是什麼類型的“作品”,隻不過都是觀衆在“看耍猴戲”。
然而,藝術家之所以一直執着于“船戲”,大概也是源于“童年記憶”。
藝術家沒瘋癫成“小醜”,于是選擇了自我放逐。
然而,其實整個故事,你也不太能分清楚,究竟哪個是“現實”,哪個是“想像”。
從此以後,一天不過是一天的重複。
這個方寸天地,無非是一個牢籠。
反正,全部結束了。
這場瘋狂,在什麼時候結束的呢?
對于藝術家,大概是“小樹林”,或者是姐姐的去世。
“小樹林”的戲,或許又是藝術家的“想像”。
所有人,都拿着攝像機在拍,但并沒有人真正想幫她一把。
最後,藝術家演不了“藝術家”,和助理身份又發生的對換,這又讓整個故事遊離在“現實”和“虛幻”之間。
故事最後真正的結局,大概就是這樣了。
強烈的視覺沖擊,大概是代表了藝術家内心強烈的“不解”。
可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荒唐和詭異的存在着。
你,找不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