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想起虞森課上說的,他永遠是個堅定的反戰主義者。永遠,反對戰争。
其次,真的哭了一小時。從小萍念爸爸寫來的信開始。
而且,淚點在,那些曆史洪流中的細節,在十六歲的男孩子說自己瞞報歲數出來當兵,然後問什麼是開始。為什麼主旋律不喜歡,因為不真實。真實,才會打動人。最後欺辱林峰的現代人,就很真實。當然,最後的文藝團解散沒什麼好哭的,甚至是冷冷地看着大家哭成一片。
然後,美好的和醜惡的,撞在一起,放在一起,是會讓人仰頭閉上眼睛的。
一些細枝末節,則是音樂解脫人的心靈、時代變遷此類。
“你真的不要了嗎?可全是好字啊。”
“隻要你不嫌難看。”
他等着犧牲,一面是獨白說的他想女歌手唱出他的故事,另一面,是真的想在火焰中閉上雙眼了。在不合宜的環境中,好人就是沒有好結局好下場的。
電影很多瞬間,讓我覺得,故事在這裡停了就好了。後面的,我已經不願再看了。甚至想關掉,但是還是想知道,馮小剛還想說什麼。
也明白了很多人很多事,沒必要故地重遊,沒必要再聚首回首往事。封在過去的歲月回憶裡就好了。不然現實的模樣,會抹掉回憶裡黃昏裡回頭鍍着金邊的樣子。所有的所有,停留再那個瞬間就好了,夠美了。我想,同學會,我是不會參加的。影片到後面一直在強調再回首,強調回憶對比。影片是為了沖突,對于我們個人而言,真的沒必要和往年的人再回首看今感慨往事了。
想看這部電影,是因為強哥在課上放的開頭的舞蹈片段。想起來,文學理論,是要消解情感,破解作品的。附上強哥在文學理論課上說的:
以前的電影好好看,要分析:所以以前人看的是什麼?現在人看的是什麼?
例如:《芳華》中草原女民兵的舞蹈。
人民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首先是普遍性。大衆人喜歡這個嗎?一講起過去好多話說。為什麼留戀過去?因為我愛自己。所以我回憶自己的青春,懷念自己的過去。所以這個影片一放出來,我喜歡的是什麼?
為什麼展現出練功服跳的舞?他更多拍的是給年輕一輩看的。所以我喜歡其中的什麼?(總結出來的就是人民的普遍性)
有些我真的感覺到了。我感覺到了鏡頭給的感動。看到老一輩人的美麗,青春的熱血,樸素的美。人民需要審美,需要對生活熱愛的力量。人民需要一些你我共通的東西,比如審美。人民性包含着審美性。
審美是通過各個意識形态呈現出來的,剝離不了。但我們看的還是文學滿足人民的審美需要。
文藝要美的,要能負載人民的情感的。不然滿足人民的需要就是空話,或者無法滿足幾代人共通的需要。

當然,這個舞蹈,還有很多除此以外,我說不出的東西。像我這代的年輕人,看的肯定不是回憶。想去看嚴歌苓的原作。最後沒有升到愛情,而是親情,真的很妙。
精神病那一塊的處理,确實可以更好。我設想的其實是,小萍和領舞的卓瑪高度重合的鏡頭來回切換重疊。談及運鏡,影片前期的運鏡是帶晃的,比起電影大片的穩定運鏡,那一年的感覺就來了。不得不感慨細節真好。後期就是平穩運鏡了。第二主角的獨白,也有略顯奇怪。
1/13 0:18
另外的話:明白強哥說的文學給他造了另一個空間了。在漆黑的房間裡,我戴着耳機,橫生一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