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上半葉,希齊博爾-雷爾斯基以“馬鬃戒指”為題寫了一部小說,在當時由于審查原因未能出版。多年後,德雷沃諾夫斯基發現了據稱已經遺失的排印稿,小說很快出現在書店的書架上。瓦伊達對這部小說産生興趣,并據此拍攝了本片,代表對 “波蘭學派 ”與泛新浪潮旗幟的道别。

上映時波蘭共産主義剛剛垮台,瓦伊達被指責與波蘭現實和觀衆脫節。幾年後,該片在波蘭電視台播出,觀衆人數超過了 1000 萬。影片以波蘭近代史上最悲慘的一幕為背景重現《灰燼與鑽石》事件的發生,同時基于格丁尼亞電影節上觀衆的反應,本片結尾相較原著有所改動。

基調灰暗而優雅,暗地中澎湃。作為戰争親曆者與下議院議員,瓦伊達總是立于堅冷隙縫中剖解民族血脈。《灰燼與鑽石》中,那種理想與現實的拉鋸之痛一以貫之于此。在民族精神探索與自我意識錘煉的長征裡,楊索與波蘭斯基或難望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