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爆火,在互聯網時代裡并不稀奇。
但有沒有人想過,那些曾經如日中天的網絡紅人、新聞主角、草根明星,後來都怎麼樣了?
當關注消失、輿論退潮,他們的人生軌迹有發生變化嗎?他們如今身處何方?他們現在過得還好嗎?
去年,一檔新出的綜藝就以此為主題,去尋找大衆記憶中的新聞紅人。
時隔一年,這檔節目的第二季強勢回歸,剛出就創下“年度第一”的紀錄——
尋人記2

這是由大家熟悉的TVB制作播出的一檔綜藝。
去年的第一季播出後,以新穎的視角和極具人情味的拍攝方式收獲了無數好評。
在豆瓣上獲得了9.3的高分,成為口碑最佳的華語綜藝之一。
剛剛播出的第二季,一回歸就飙到了9.7分,足以見得大家對它的期待和喜愛。

總策劃兼主持人之一的方東昇,經常看TVB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
他有着“中大才子”之稱,自1998年加入TVB工作至今,多次榮獲“傑出員工獎”。

作為TVB的金牌主持人,他的主持風格風趣幽默,深受觀衆喜愛。
他曾主持過《世界零距離》《世界觀》等多檔高分節目,被譽為“金句王”。
最新的這檔《尋人記》,同樣是一個極具誠意的節目,在找尋故人、回溯時光的過程中,流動着滿滿的人文情懷。
在第一季中,節目組帶我們探訪了36年前的校草,30年前參加婚戀節目的新婚夫妻,以及90年代的互聯網狂人等等。
這些小人物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小見大地呈現出整個時代變動軌迹。
最新的第二季裡,節目組繼續追根溯源,探訪了曾經紅極一時的新聞人物。
第一集裡采訪的,就是一名讓大家又愛又恨的“投訴狂人”。

衆所周知,香港被稱為“投訴之都”,市民普遍都有投訴的習慣。
在這裡,事無大小、有理無理,都可以投訴。
而其中有一個被稱為“投訴之王”的安仔,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紅人。

安仔這個人,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出名。
當年他上過一檔叫做《新聞透視》的節目,爆料了一家非法詐騙的公司。
這家公司以招聘推銷人員為由,違規收取“保證金”,這讓安仔覺得十分不對勁。
于是他不但拒絕繳納保證金,還把這家公司爆了出來,最終把這家非法公司繩之以法。
1987年,安仔又上了一檔叫做《星期二檔案》的節目,投訴了一家燒臘攤。
理由是這家燒臘攤在賣燒肉的時候,會附帶上一大塊骨頭,這讓他十分不爽。
通過媒體的介入和調解,最終店家同意重新給一塊肉,安仔獲得了自己滿意的答複。

經過這兩次被新聞媒體報道的經曆,安仔的“投訴王”名号逐漸打響。
有人說他太精明,但也有人罵他是白癡,評價褒貶不一。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安仔竟然主動打電話聯系節目組,想要獲得采訪的機會。
于是節目組一行人來到他所居住的元朗,探訪了這位曾經的“投訴狂人”。

歲月流逝,如今的安仔已經是一名年逾60的老人。
但他仍然精神矍铄,且這麼多年來一直保持了打領帶、穿皮鞋的習慣,連在家做飯時依舊如此。
在元朗居住的人,都對安仔的名字有所耳聞,也對他的住處了如指掌。

當記者一行人來到安仔的家中,瞬間就被眼前的一幕驚到了。
安仔的家不像是家,更像是一個儲物的倉庫。
原來在年輕的時候,安仔買東西就精打細算,為了省錢喜歡大批量囤貨,這個習慣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他買肥皂一次就買幾十件,沖泡的橙汁粉一次買12瓶,面粉更是一次就買50磅。
至于魚翅、花旗參、鮑魚等名貴食材,在他家中也是成批量的出現。


除了喜歡囤貨之外,安仔還有一個獨特的收藏癖好:喜歡收集雙層巴士的汽車模型和複活節蛋。
從年輕的時候到現在,安仔家中的玻璃櫃裡已經擺滿了汽車模型,買的10個冰箱裡也塞滿了複活節蛋。

當然,在囤貨和收藏的怪癖之外,安仔喜歡投訴的習慣也至今未變。
大到違規停車、亂扔垃圾、巴士超載等,小到店員對他歧視,餐廳服務不佳等等,都在他的投訴範圍内。
他有一個專門的筆記本,用來記錄自己投訴的名單。
久而久之,接聽投訴熱線的人也對他很熟悉,甚至有專人來接聽和處理他的投訴電話。

肯定有人想問:為什麼安仔這麼喜歡投訴呢?
其實除了關心社會秩序的正義感之外,安仔也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利用投訴來報複别人。
他曾經因為缺斤少兩的問題,把一家燒臘店投訴到關門。
正因如此,身邊的人都對他又愛又恨。
每當安仔去買東西時,附近的店家都會很照顧他,幾乎是半賣半送。
而他在附近鄰裡口中的評價,也是好壞參半。

有人說他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傻子,為了報複别人可以把投訴電話打爆。
但也有人為他講好話,說因為有安仔的存在,讓周圍的環境和秩序變得更好。
曾經有一次,菜市場的整個下水道堵塞,滲出的污水嚴重影響整個市場的環境。
菜市場的小販和店家們到處反映,但相關的機構卻互相推诿、踢皮球,半個月了一直不予解決。
安仔得知此事,馬上撥打了投訴電話,很快就有“高管”來進行處理,并把下水道堵塞的問題妥善解決。
這件事傳開之後,安仔的名氣更大了,大家都說找他比找區議員還管用。

作為縱橫投訴界40年的“最強投訴王”,安仔過得并不幸福。
他的父母和兩個哥哥接連去世,僅剩的一個哥哥也已成家住在别處。
多年來安仔都是一個人居住,日子過得并不舒心。
在哥哥的口中,他是一個情緒經常處于兩個極端的人,讓人又可憐又可恨。
而安仔之所以成為這樣的人,也和他的成長經曆密不可分。

在安仔年輕的時候,曾經有一個牧師朋友,他幾乎是安仔唯一的知己。
後來這個牧師朋友移民去了澳洲,從此和安仔失去了聯系。
節目組再次聯系上了梁牧師,并安排他和安仔進行視頻通話,也算是滿足了安仔這麼多年來的一個心願。
而在梁牧師的口中,我們知道了安仔以前的故事。

小時候,安仔有一次發燒影響到了腦部,從此身體存在缺陷。
另一方面,由于兒時經常被欺負,被同學打罵和語言羞辱,讓他形成了極強的自卑感,且對人不信任。
這樣的成長經曆給讓他形成了自閉的性格,以至于當他長大後有人和他意見不同,就覺得自己被歧視、且反應很大。
漸漸地,他就把投訴當成了一種保護自己的手段。

安仔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和他一樣以自我為中心、情緒控制困難、存在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人。
這些人與人溝通困難,也難以适應社會規範。
但另一方面,某些這樣的自閉症患者,卻有着極高的智商或者藝術天賦。
比如安仔就創造了很多的生活智慧,他為自己發明了不會丢的遙控器,不會被偷的錢包,以及不用費力氣的遙控器開關等等。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事事關心、樣樣投訴的“怪人”,又何嘗不是一個困境中努力生活下去的普通人呢?

在這期節目的最後,節目組請來了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他親自探訪了安仔的生活環境,對他的囤積癖、喜歡投訴的怪癖心理進行了分析和對症治療。
與此同時,他也在節目中呼籲大家放下有色眼鏡看待安仔這樣的人。
因為他們雖然“怪異”,但同樣需要大衆的聆聽、理解和接納。
除了“最強投訴王”安仔之外,《尋人記》第二季還為我們尋找了其他一些曾出現在新聞中的人物。
比如40年代已貴為“尋人先鋒”的非典型婆婆,靠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家的單親爸爸,以及流浪在街頭吃泡面的男孩等等。
正如這檔節目的金句所言:“人生不隻是營營役役,也是尋尋覓覓”,節目組堅持将“尋找”這個概念貫徹到底。
哪怕是在通訊設備和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也依舊堅持“大海撈針”的方式尋人。
不借助論壇發帖,也不依靠網絡的力量,而是利用舊照片和舊報紙等方式去尋找。
這樣的方式雖然原始且低效,但是卻增添了一分跌宕起伏的戲劇性,以及走街串巷的人情味。

這些被尋找的人雖然身份各異,經曆不同,但都體現出了這檔節目的宗旨:
在大時代裡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在歲月的流逝和變遷中去感受人的變化,從而見微知著地呈現出整個時代變動軌迹。
在華語綜藝普遍追求娛樂和流量至上的背景之下,這種沒有明星、沒有大制作卻頗具人情味的小節目,實在是難得一見。
而這也正是這檔節目打動人心,深受喜愛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