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過于繁忙,每當想要短暫逃離的時候,就會打開這部讓我感到極其治愈和放松的高分生活劇——《俗女養成記》一二季。

...

是的,現在的人越來不喜歡勉強自己了

說實話,這部劇真的十分理想化。 

剛開始我以為自己會看到的是:39歲,無房無車無老公,在台北打拼的台南女兒,退婚、裸辭、回鄉,中年轉行,開啟前途未蔔的人生下半場,一堆雞零狗碎。

沒想到我看到的是:一個在幸福家庭長大的女孩,始終被呵護被尊重,到40歲的時候,還可以不違背自己的心意,果斷放棄所有勉強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回到永遠可以接納自己的家,成功開辟了新的生活。

簡直幸福到爆!

我一路看一路流淚,全是為感動和溫暖而流。

《俗女養成記》之所以這麼受歡迎,或許在于她很真實,但真實之外,又有普通人想過不敢做的理想态度:當你人到中年,成了大部分人眼中的“失敗女士”,是否還有勇氣真正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充滿激情地去創造一種新的生活?

...

其實女主角陳嘉玲,小時候某個階段的志願,就是成為一名家庭主婦:優雅美麗,說話極為溫柔的那種。 

後來她發現,原來家庭主婦沒有那麼好命,會面臨被抛棄被消耗的風險。 

長大後,她找了一份看起來體面的工作:總裁特助。實際上除了本職,還要幫老闆玩疊疊樂,幫老闆的小三看房子,替老闆娘監督老闆降壓藥吃了沒… 

在感情生活上,交往四年的男友,感情平淡如水,仿佛隻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室友。盡管如此,還是想結婚。隻是未來的婚姻生活可能要處處被男友的媽媽“安排”,做個“乖兒媳”,她害怕了....

這一切隻要稍微“忍受”就可以讓生活足夠平穩的大小事,很多人隻要忍過了,就能有一個外人看起來很不錯的人生畫像。

但在陳嘉玲這裡,勉強是沒有幸福的。所有的勉強,終有一天要面臨被掀翻在地的可能。

...

她主動選擇離職、離開台北,推翻搭建了十幾年的“人生積木”,當然代價也是極為慘重的。

...

四十歲未婚未育還失業的人生處境,确實非常尴尬,同齡人要麼結婚生子,要麼事業有成。

而陳嘉玲: “我已經40歲了,沒有公司會栽培我,我也沒有辦法轉行了,我年紀大了,沒有力氣談戀愛了,要花多長的時間去遇到一個人,然後進入一段關系。” 

太真實了,其實不用40歲,城市的職業環境早已把事業警戒線降低到了35歲。我猜現實生活中,也沒有多少人可以承受大齡失業失戀的“失敗”。 

新的生活在哪裡,她一無所知,那是什麼給她的勇氣兜底?

40歲重新開始,兜底的勇氣在哪裡?

讓我們回到嘉玲的童年和少年時期。 

她成長在一個和諧有愛的大家庭,爺爺奶奶經營中藥店,爸爸勤勤懇懇,脾氣好,媽媽能幹,賢惠,父母感情好。

她的童年充滿了溫馨和包容:

晚飯後全家人一起嘻嘻哈哈,看老爸租的影碟。

小嘉玲訓練阿嬷記住歌詞,鼓勵阿嬷追夢,參加歌唱比賽一展歌喉。

...

第一次來姨媽,被爸媽體貼關懷。 

放學回家遇到變态,被媽媽緊緊抱在懷裡安慰。

...

她小時候的作文,也會被爺爺小心裱起來。 

家人對她無限寵愛,讓當時的陳嘉玲很勇敢,想到什麼就去做。

...

“一日平安一日福,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阿公對她的期許,平安健康即是最大的福氣。

 她不害怕被罵,也不會太考慮後果。

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和家人都可以做她堅強的後盾,我想這是她勇氣的來源。

當然,除此以外,劇中也随處可見對女性身份的探讨。

從小陳嘉玲第一次來月經,詢問阿嬷和媽媽,當女人真的沒一樣是好的嗎?婆媳倆一緻回答:沒有。

...

到阿嬷去世前,希望做回“李月英”,而不是“陳李月英”。

媽媽偷偷學英文、學遊泳、學開車,甚至車技比爸爸好,但是為了照顧爸爸的自尊心,謊稱自己什麼都不會。

幾件家常小事,都很催人淚下。

在這樣的包容環境下,家人對陳嘉玲選擇退婚回台南的理解,也都順理成章。

...

就算人生看起來失敗,也要給自己重啟的勇氣

回到家鄉的陳嘉玲看似失敗,實際上她的生活因為轉變而更加鮮活起來。

畢竟聽從内心的聲音,會讓自己過得更加踏實。 

她回到台南當了導遊,交了新的男朋友,用自己僅有的積蓄買了小時候害怕的“鬼屋”,終于有了除父母之外的,屬于自己的家。

...

别誤會,這不是什麼大女主的逆襲,隻是普通女人的新生活。 

她仍然要面對各種生活和身體的問題:

如夜晚盜汗,懷疑自己是不是快要停經;

如不小心懷孕,糾結要不要再事業穩定期生育;

如面臨父親“出軌”,要不要去介入父母的感情矛盾。 

...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會面臨和陳嘉玲一樣的壓力和挫敗感:

工作不如意,老闆不分晝夜地奪命call,真想辭職不幹了;

年齡大了,還沒有找到想要結婚的對象,身材還不一定能有陳嘉玲好;

房價太高,可能要工作個幾百年才能買上......

所以她撂下一切回台南的決定,讓人覺得過瘾,又倍感顯親切。 

我很好奇地搜索了一下網上的真實的40歲女人的苦惱,發現到了這個年紀,大家操心的無非是這些問題:還能懷孕嗎?還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嗎?婚姻會幸福嗎?會恐懼衰老嗎? 

...

随着年齡上升,生育焦慮、職業焦慮、外貌焦慮,是大家無法避免的問題。

因此大部分人都會說,40歲了,不能為所欲為了,因為這個世界對大多數40歲的女人,都不會太友好。

那你要不要繼續忍下去呢? 

在通往幸福這件事上,到底是當一個世俗眼光裡的“都市麗人”?還是當自己人生的絕對主角?

我可能也會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