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詭西行》的第一案《降魔變》,改編自《地獄變》,故事原型最早來源于我國的《酉陽雜俎》。

而《降魔變》中秦孝白的原型是畫聖吳道子。

《地獄變》是這樣講的:

吳道子晚年時,寺院請他作畫《地獄變》,但吳道子靈感枯竭遲遲沒有動筆,寺院見狀便請皇甫轸來代替他。

然而,吳道子不想風頭被搶,便雇兇将其殺害,随後拖到期限的最後一天動筆,後來《地獄變》完成後名動長安。

因《地獄變》的主旨是勸人向善以免堕入無間地獄,禅師對吳說:“吳先生,我知道,内心沒有下過地獄的人,是不會畫出這樣的傑作的,對嗎?”

...

在《唐詭西行》中,京城第一畫師秦孝白,已經快要完成《降魔變》,就差最後的「點睛」步驟即可收尾。

然而,他就是因為一直進入不了瘋魔的狀态,無法理解堕入魔道是怎樣的感覺,所以遲遲不肯為畫中的魔鬼點睛。

直到他親眼目睹師弟陷入魔道,他自己也感同身受後,才獲得了“點睛之筆”的靈感。

...

劇中的《降魔變》與原作《地獄變》的區别在于,《降魔變》的畫師是「被動」看見師弟堕入魔道才獲得的靈感。

而《地獄變》的吳道子是為了獲得靈感,「主動」殺人。

也就是說,前者的改編比後者更有人情味一些。

...

劇中《降魔變》對《地獄變》原作故事的改編還算成功。

當然,僅僅是對畫作的這一部分還算成功。但對叛亂的那部分戲份我仍然覺得有些拖沓,動作戲也有些乏善可陳。

我認為秦孝白對于繪畫中「點睛之筆」的那段陳述,才是本案中的點睛之筆,應該想辦法把它留在最後壓軸。

...

既然《降魔變》的劇情是圍繞這幅壁畫展開的,那麼把秦孝白的這段話作為壓軸,接着讓他自毀雙目,帶着師弟的屍體離開,結局一氣呵成——應該可以讓整個故事的調性更統一,主旨更凝練。

至于叛亂的大boss,他出場隻有幾分鐘,很像是為了懸念而懸念,為了反轉而反轉,這段戲份把前面那個“點睛之筆”的力道給稀釋了。

我始終認為,叛亂和打鬥的戲份,與那段話留下的意蘊相比,相差太多。

如果把兩段戲的先後順序稍微調一下,或許會比較好:公主和太子剛進到寺廟裡,叛軍和大boss就立刻跳出來,等平定叛亂後,再給壁畫揭幕,接着公主質問為何不給佛陀點睛,秦孝白再給出回答……

畢竟這個時候,與本案相關的所有人物都出場了,他們人性中的貪嗔癡怨憎也都悉數暴露出來……此時讓秦孝白和他的那幅畫來給本案做個總結,再合适不過了。

這樣一來,觀衆也可以更好的回味秦孝白那句“佛眼中無魔,無須點睛”,以及裴喜君那句“不點睛,才是點睛之筆”的意味了。

...

人心中有邪魔,所以人有「資格」為邪魔點睛。因為看見那雙眼睛,便是看見自己。

人若沒達到佛陀的境界,自然沒有「資格」為佛陀點睛。人若達到了佛陀的境界,又何必多此一舉,為佛點睛?

佛陀在乎嗎?



如果是按這個順序,或許本案留給我們的後勁會更大一些——至少在我這裡,秦孝白的戲份比殺大boss好看得多。

唐朝詭事錄之西行 (2024)暫無評分2024 / 中國大陸 新加坡 / 懸疑 奇幻 古裝 / 柏杉 / 楊旭文 楊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