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僅僅數天時間,豆瓣上就已經有超過9萬人标記看過,如此高的熱度對于《愛,死亡和機器人》(下文簡稱《愛死機》)第二季來說,實在算不上是意外。畢竟,第一季2019年開播時即引發了全球互聯網上的激烈讨論,在國内,該劇在當年的熱度僅次于《緻命女人》。

...
《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

作為一部動畫作品,這個系列的受衆顯然早已經突破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壁壘,這在如今電視劇受衆高度分化的市場上幾乎可以說是一次壯舉。

...
第一季中最受好評的一集《齊馬藍》

與高居不下的讨論熱度相反,《愛死機》第二季的觀衆口碑卻遭遇了滑鐵盧;豆瓣評分在短期内就從開播當天的9+高分急轉直下至目前的6.9。在劇集評分普遍虛高、很多電視劇動不動就獲得8+評分的豆瓣平台上,這個分數意味着它是一部不及格的,甚至可以說糟糕透頂的作品。

...

這樣的結果,無疑讓那些對《愛死機》充滿了巨大期待的劇迷們大跌眼鏡。但細思之下,這其實是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的狀況。甚至在筆者看來,第二季到底有多差仍舊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至少,6.9分之于這部續作多少有些苛刻。

...

劇本質量下降,是《愛死機》第二季相較于上一季較為顯著的問題。換言之,第二季的大多數單集故事都缺乏吸引力,每集的劇本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弊端,叙事陳舊、邏輯不通、情節不完整……盡管本季中的大多數單集均改編自各大科幻作家的作品,但由于改編過程中存在的偏差、這些原著本身的時代局限性,以及當前科幻創作嚴重的同質化,都難免導緻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科幻故事變得可看性一般。

...

第一集《自動化客服》邊是情節陳舊、劇本無甚新意的最佳案例。該集改編自當代著名科幻作家約翰·斯卡爾齊的一則篇幅極短且蘊含着幽默感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對未來人類生活起居全由AI機器人管理後的一種消極可能性的預測,即當機器人出現故障時,便終将走向對它們的造物者(人類)的反叛。

...

這樣的故事早在1968年庫布裡克的不朽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中就早已經有過很深刻的呈現,HAL9000更是成為大銀幕上反叛機器人的代表角色之一。曾經票房大賣的好萊塢科幻片《我,機器人》中對工具理性進行了通俗化的、能夠引起觀衆深思的探讨,而風靡全球的科幻劇集《黑鏡》更是奉獻出很多劇情相仿的故事。

...
2004《我,機器人》

顯然,未來世界中機器人反叛人類的情節在科幻影視中早已經屢見不鮮。如果說這集《自動化客服》還有什麼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它采用了喜劇戲谑的口吻講述。但尴尬的是,前段時間網飛上線的動畫電影《智能大反攻》不論劇情還是喜劇風格都與本集撞車。同樣,講述機器人出現故障而與人類敵對的第七集《生活小屋》也存在着情節陳舊、缺乏新意的問題。

...

第三集《突擊小隊》改編自保羅·巴奇加盧皮的短篇小說集《6号泵》中的同名篇,這集講述的是未來人類掌握永生技術,因而禁止全民生育的故事。關于這集,大衆讨論較多的是其對經典片《銀翼殺手》的緻敬,不管是角色、場景還是主題,本集均有對《銀翼殺手》明顯的效仿。

但盡管如此,本集的質量還是不敢恭維。盡管它的動畫制作技術沒有太值得诟病之處,但劇本上出現的邏輯問題不少。譬如,男主角作為一個多年來從事處刑私自生育者的人,為什麼會偏偏在這次任務中幡然醒悟,繼而拒絕對私自生育者處刑呢?劇中并沒有對該角色的心理轉變給出合理鋪陳和解釋,這讓原本看起來挺深邃的故事變得非常突兀。

除角色行動、心理邏輯缺乏說服力之外,故事背景和不少情節也是空洞、邏輯不通的狀态,這些因素使得這個原本可能成為第二季最出色的單集看起來滿滿的塑料質感。邏輯問題不斷的單集還有同樣關于永生的第四集《沙漠中的斯諾》。

故事不完整并不一定構成劇本層面的問題。在本季第六集《整個房子》中,一個聖誕夜的黑色童話沒有前因也沒有後續,簡短展開而後戛然而止。但這樣一個故事卻稱得上是本季最出色的單集之一,恰是懂得留白的劇作升華了作品的韻味。

而第五集《高草叢》卻是故事不完整導緻的失敗案例。它的故事講得太過隐晦,草叢中的人形怪物究竟是什麼物種?他們究竟為什麼會存在于草叢中?而這輛經過草叢邊的火車的意義是什麼?故事背景是人類瀕臨滅絕的末世還是其他某種奇觀?

整個故事始終沒有交代,留下的隻是劇中兩個角色一個不明所以一個話語深奧的不在一個頻道的對話。這樣的故事對觀衆是注定不友好的,即便它或者真的是一個充滿深度的故事,但這樣的講法顯然拒絕了想了解它的觀衆。

除劇本質量的問題之外,第二季的動畫表現也不及第一季更為多元化。回望第一季當中的各種動畫形式從2D動畫、3D動畫、2D+3D、3D+真人到3D渲染2D,幾乎我們所能想象的動畫形式都囊括其中。而風格上極簡、古典、賽博朋克、蒸汽朋克、廢土風格也都是一應俱全。

《愛死機》第一季

對于這個概念動畫項目,講述故事其實隻是它次要的價值,拓展動畫本體的形式和意義才是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的追求所在。否則《愛死機》的受衆也不可能從二次元觀衆拓展到三次元觀衆,從美劇迷拓展到那些不怎麼關注美劇的觀衆群。

當然,《愛死機》第一季形式與風格的多元,也是導緻第二季口碑下滑的重要原因,第一季畢竟獲得了十八集的機會嘗試各種形式和風格;而第二季僅有八集,所能表現的形式和風格都會減少。這也是第二季顯得保守的一個不該被忽視的事實。

與此同時,第一季所嘗試的形式和風格已經足夠多元化,甚至到了大多數觀衆所能想象的極限。動畫形式和風格總歸是有邊界的,所以任憑第二季制作标準再如何高,也注定不可能超越第一季的形式和風格,更不可能像第一季那樣給予觀衆新鮮感。其實,口碑的下降在第二季立項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情理之中的定局。

實際上,《愛死機》第一季中同樣不乏表現力較差的單集,但在第一季長達十八集的篇幅裡面,它也相應地貢獻了更多優秀的單集。而第二季由于僅有八集的篇幅,即便最終集《溺水的巨人》、第六集《整個房子》和第二集《冰》都可以提出來加以表揚,但随着集數一半以上的銳減,那些質量一般的作品給觀衆的印象也反而會得以放大。

參考下IMDb的單集評分,可以看出兩季的單集質量分布情況實際相差不大。第二季輸就輸在一方面它沒有了第一季帶來的新鮮感,另一方面則是其作品下限和上限都比第一季要低。

第一季中公認的最佳單集《齊馬藍》無論是動畫風格還是對作品的改編,幾乎都可以說臻至完美;相較之下,本季最為觀衆稱道的《溺水的巨人》就相形見绌了,它的改編幾乎照搬了原著文本,而畫風上也僅僅是保守的3D仿真,這集的好評基本可以歸為J·G·巴拉德原著的功勞。

第一季中的《齊馬藍》

第二季中的《溺水的巨人》

無論是劇本的質量,還是動畫的表現力,《愛死機》第二季遜色于第一季都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但這個事實的産生也存在着主觀和客觀上不應被忽視的因素。選本、改編這些制作環節的主觀失誤是導緻第二季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但客觀上本季僅有八集的有限篇幅,也的确限制了其動畫形式和風格層面的拓展。在這樣的前提下,觀衆給予第二季的過高期望,便最終隻會導緻對第二季的過度失望。

如果能以平常心來看待《愛死機》第二季,而不作第二季能達到前作水準的妄想,這部作品的質量其實也并沒有那麼地不堪。除了其中幾集的劇本硬傷問題外,每部動畫仍舊存在着可圈可點之處。有了上一季的經驗,本季的動畫制作水平也自然有着顯著的提高。

而即便是幾近于照搬原著的結果,作為本季中觀衆呼聲最高的單集《溺水的巨人》也仍舊是堪稱可貴的存在。

這集講述了一個頗有神話和寓言色彩的故事。暴風雨後,一具巨人的屍體便擱淺在了海灘上,對于人類來說,這具屍體猶如神迹,它證明了世上還有超于人類認知的存在。人們一開始對巨人感到畏懼,但在确認巨人已經死亡之後,他們便開始爬上巨人的身體。随後巨人的屍體便成為當地人的娛樂場所,直到屍體開始腐爛,發出臭味,去海灘的人也就越來越少。

最後巨人的屍體被人們慢慢地肢解,腐化的骨頭散布在小鎮的各個地方,而巨人的生殖器則被當做鲸魚生殖器在馬戲團中以供展覽。海灘上最終便隻剩下一具已經認不出來是人體架構的骨架,人們也逐漸淡忘了巨人存在過的事實,唯有科學家完整地見證了這一切的發生。

這個故事的解讀是開放性的,巨人所指的可以是文明、神迹或是某個偉大的人物或事件,而整個故事叙述的正是這些偉大之物的終極宿命:從被仰望到被遺忘,從被人們切身經曆到最終被遺落在某本書中的某個不起眼的角落。

在越來越多人不再願意耗費心力去閱讀的當下,像《溺水的巨人》這類散文化的、富有哲學深邃感和現實照應的作品,似乎隻有通過影視化途徑才能夠被廣泛地傳播。

盡管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及第一季出色,但僅看第二季自身的質量,這部總時長不超過兩小時的動畫作品仍舊值得被大衆們觀看,哪怕是作為娛樂消遣。

至于在遭遇了《愛死機》第二季口碑滑鐵盧之後,網飛将會對第三季作出怎樣的調整,我們也不妨拭目以待。畢竟不管是在于拓寬動畫形式、風格,還是在于将科幻文化發揚光大,這個系列都有繼續拍下去的意義。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樹;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